孙三周:行走在“汉字寓言”创作的路上(3)

时间:2021-08-31

  三、“汉字寓言”的贡献

1、拓宽了寓言题材的范围。“创新首先是题材的创新。有新的题材,才能编写出新的故事,才能提炼出新的立意,才能树立起新的形象。”(仇春霖《创新是寓言创作的永恒主题》)。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戴汝潜曾说:“汉字字形的二维结构创造衍生文化。汉字的字形是二维方块字,提供了人们可以尽情挥洒平面视觉想像的条件”。(6)戴先生论述的是汉字的书法艺术,但面对一般的汉字形体,我们同样可以打开想像的大门。

  2、丰富了汉字的文化内涵。以拙作《“犬”的自白》为例:

  “犬”字与“太”字是邻居,可是人们都赞美“太”字而看不起“犬”字。“犬”的一个朋友很为他抱不平:“你与‘太’字相比一点也不差!为何人们却赞美他而鄙夷你呢?”“犬”笑着说:“因为我把缺点高高地扛在肩上,而‘太’字则把缺点死死地藏在裆里。”(选自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2006年总第4期《寓言通讯》作者孙三周)

  相信:凡是读过这则寓言的人,以后再看到“犬“字与“太”字,都自然会想到这个生动的故事,想到其中的深刻含义。也就是说,这则寓言赋予了“犬“字与“太”字以新的文化内涵,这一“文字与文化高度融合”的现象是其他文字所没有的,它是汉字独具的魅力。

 3、拓宽了拟人化的表现范围。马长山在为拙著《大撇和小撇》所作的序中说:“拟人化是寓言最常用的描写手段之一,西方寓言甚至主要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所谓拟人化,就是赋予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物体以人物的心理和举止,让它们说‘人话’。孙三周先生的这部寓言也不例外,也是以拟人化手法为主。但是,他的寓言比一般拟人化寓言多的一部分是,他把汉字也拟人化了。本书里的一些篇章,主人公既不是阿猫阿狗,也不是常人或一般自然物,而是‘高’‘上’‘下’‘一’这样一些文字。作者根据它们自身的结构与笔画赋予特定的性格与品行,读来饶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