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课堂教学设计(3)

时间:2021-08-31

  板书如下:

  学习第二部分,第二段举了两个例子,证明了什么?

  小结:第一个例子“行道之人”、“乞人”不屑接受这“一箪食”,因为他们以接受了这样带有侮辱性的施舍为“羞”,所以宁可死也不受之,表现了他们的“羞恶之心”。第二个例子说明了“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行为是“见利忘义”、丧失“本心”的表现。这里还有两组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生”之大欲与“利”之小欲相比。从资料中可知,“生”是人的六欲之首,通过对比,我们明确了“羞恶之心”就是“义”的内涵。若将“生”之大欲放弃,那么世间还有什么不能放弃的呢?

  文中三组对比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若得到这“宫室、妻妾、所识穷乏者得我”等身为之物而行“不义”是“舍义取利”,是丧失了“本心”。这“本心”就是“是心”即保持“羞恶之心”。所以人应该不为那些身外之物所累,做到舍弃物欲、情欲、名欲等身外“小欲”;进而做到当“生”与“义”不能兼得时,应该舍“生”之“大欲”。即固守本心,舍欲取义!这就是本文的论点。

  总结:固守本心,不为利所动,不为势所屈,在生与义相冲突的时候,能够勇于舍生取义!这就是大义凛然的孟子!让我们重读课去体会它。

  品读,走进文本

  作者在论证论点过程中,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语言特点如何?

  小结:第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并用类比论证引出论点。提出论点后正反对比论证论点(也是道理论证),接着是假设论证。第二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语言上:运用了比喻、对比;二段用了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说话人显得义正辞严。  课堂小结:

  人,生而有欲。孟子以其超越时空的智慧告诉我们要固守本心 ,舍欲取义,想信同学们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欲望,摒弃一已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作业:

  搜集”舍生取义“的实例为少于三个;

  以“大气孟子”或者“舍欲取义”为话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作文。

  积累:

  1、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3、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