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型例题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又是怎样论证这个论点的?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3. “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
4.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5. “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思路分析:细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运用正反面事例和道理论据来论证点的。
舍生取义,为全文中心论点。文章用“鱼”“熊掌”等比喻提出论点,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述。结论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让人厌恶的东西。
2.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 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4. 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5.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二、模拟试题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后面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