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历史的脸谱》摘要(2)

时间:2021-08-31

  二、大学与大师

  爱因斯坦说:“真正的教育成果,就是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光之后还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这句话值得大家深思。

  ——《忘光》

  这种标尺是什么样的呢?大概是:皓首穷经,两袖清风,素衣简餐,无意钱财,不沾世务,不理传媒,不知娱乐,不交官场,却又具有极正确的政治立场,一旦斗争激励,总能站到第一线。

  ——《文人风范》

  (绘图:一肩明月,两袖清风,三餐无着,四仰八叉……)

  曹禺先生曾针对那些特别玄深的编剧教师说:“会写剧本的人写剧本,不会写剧本的人教人写剧本。”

  ——《他说不明白》

  (绘图:一个人如果老说些人听不懂的话,没别的:他不会说人话。)

  二十年前,我就说过八个字——“面对文学,背对文坛”。

  ——《八个字》

  你在探索的过程当中,可能会沾染好多泥巴,很多是说不明白的泥巴,有的是丢给你的,有的是你自己招来的。浑身泥巴,还在低头创造,这是一种人。另外一种人不断在洗刷自己,搞得一尘不染,干干净净,他大部分的生命时间都放在洗刷自己上了……

  ……《西游记》当中那些徒弟,每一个本事都比唐僧高,但是唐僧做了他们的师傅,他永远记住四个字就是‘赶路要紧’,就凭这四个字他做了师傅。”

  ——《唐僧》

  三、文明与蒙昧

  当时,当希腊哲学家坐在爱琴海海边思考人和爱情的关系,印度哲学家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中国哲学家坐在黄河边上思考人和人的关系。他们不重叠,都产生了自己的观点。所以欧洲自然科学非常发达,印度宗教特别发达,中国呢,它研究的就是人和人的关系。所以大家应该明白,中国为什么人际关系那么复杂。它作为一个基点,经过几千年的雕琢,这个关系复杂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轴心时代》

  没有人文目标,将是人类最大的恐怖。

  ——《人文目标》

  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有一个情节,麦克白夫妇在黑夜施计谋杀了邓肯王,一夜狂迷,直到第二天早晨听到送牛奶的人在敲城堡的门,才突然苏醒。送牛奶的敲门声非常通俗,却具有帮助别人拔离黑夜狂迷的作用。今天我们的许多“深刻”,其实也是一种黑夜狂迷,正需要用通俗来敲醒。

  年轻时总是一次次等待着某种深刻的声音来敲醒我们的愚笨,等到年长才发现,真正敲醒我们的,总是通俗的声音。

  ——《通俗的声音》

  (绘图:也会馋嘴,也会脚臭,也会一进超市就忘了想买什么,一跳进浴缸准听见电话铃响。)

  “人文坚持”的第一条,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守善良。

  ——《善良》

  (绘图:他们认为是政治,我认为是善良)

  “人文坚持”的第二条,是在斯文扫地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维护自己心中已经明白的文化等级。

  ——《保护》

  “人文坚持”的第三条,是在有一线希望从事文化建设的时候就竭尽全力,把一线希望变成一片希望。

  ——《建设》

  封闭的借口是,外面有邪恶。其实,如果长久封闭,邪恶必定在门内,而不是在门外。

  因此,一旦开放,就很难彻底邪恶了。

  ——《封闭》

  我这一生有过很多次出走,都是为了摆脱虚假,而且都是力求让行动和灵魂同时离开。早在“文革”灾难中我已经发现豪言壮语背后的重重虚假,我无力细细辨析,只能逃离于农场和山间。待到“文革”结束,中国人虚假的心理结构和行为结构并没有结束,因此出现了大量虚假的热闹,虚假的控诉,虚假的正义,虚假的清查,虚假的批判,虚假的名号,虚假的学术,我看在眼里,再一次断然离开,躲藏在斗室典籍间很多年。

  我花了很多天坐在上海龙华公园一张隐蔽的长椅上思考。那个地方,一边是千年庙宇,一边是昔日刑场,我就在庙宇和刑场间下了决心。

  我正是从那张长椅上站起身来,走向人生的又一个零点,走向苦旅,走向废墟。

  ——《离开》

  我在《阳关雪》一文中表述了自己独自行走在无边沙漠中的体验:

  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远方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