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秋雨散文的“沧桑感”(4)

时间:2021-08-31

  三、文人的自身经历和心路历程是“沧桑感”的最好注释

  历史的沧桑是宏观的大笔写意,需要我们仔细体会领悟,而人生的沧桑就丰富细腻得多,我们可以直接去面对去触摸、去感应。这两者有互为印证,因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倘游着,余秋雨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文人身份,他关注文化,但更关注文化的创造者——文人自身的生存状态。在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中开掘着人文精神的内涵,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夹进对人文精神的评判,更在描写文人内心活动中倾泻着他对人文精神的见解,因而于景、于事、于情无不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如他所说的:“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③。他在许多地方自然流露出了对人文精神的思考。当余秋雨给我们叙写沧桑历史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文人之所以至今还为人们所惦记,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写出了一两篇好文章,更是由于他们因坎坷经历、世事沉浮中所领悟的那种文化品格和文化良知。这些才使他们不随着岁月的沧桑而遗忘。

  然而作为一种品格化人的人文精神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而是文人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和打击后才形成的大度。在这儿,我不得提一下《苏东坡突围》。苏东坡的成熟是与所经历的磨难分不开的。他遭受到“乌台诗狱”;受小人诬陷,经奸人审讯,甚至于投水自杀。这时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位有着较高文学成就的文人。他终于遭到贬谪,去了黄州,逃脱了喧哗,走进了难言的孤独。然而,余秋雨认为,恰是高官显名之后的灾难、喧哗之后的孤独、痛苦之后的深思让苏东坡成熟了。“现在终于明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他在一场灾难之后“回归于清纯的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镇定”,终于拥有了健全的文化人格。这种世事的荣辱变化、祸福得失不啻是一次沧桑的经历。沧桑铸炼了文人的品格,造就了文人的豁朗,也成全了文学的辉煌。于是,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就产生了。我们为苏东坡感到高兴,也为古老的中国文明高兴。因为文明收获了个人人生沧桑的成果成为自己的组成部分,而又以此来滋养后人。余秋雨的散文不仅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文明,而且告诉了我们文明是怎样来的。可以说没有人生的沧桑经历,就无从谈起文化的丰富多彩,文明的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