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秋雨散文的“沧桑感”(5)

时间:2021-08-31

  四、自然景观的铺染宣扬凝聚成“沧桑感”的气质

  余秋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游记式散文,采用的是历史文化追思和自然景观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因而自然景观成为其散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他的踪迹中可以发现,他去的地方多为大漠、荒山这些僻远的地方。如敦煌、阳关、白莲洞……即使考察域外文明,他去的也常是这类地方。这类地方最容易成为描写“沧桑”的意象。他写过大城市,如苏州。但在之前却冠以“白发”来称呼。顿时,我等想象中操着吴侬软语的江南少女幻化为一位沧桑老人。余秋雨游览景观的时间也很特殊,常常在入暮时分,残阳斜照,苍然雾起,悄然孤行,于沧桑的环境在沧桑的时分品味沧桑的历史。他在傍晚时沿着莫高窟的山脚徘徊,在夕阳中登临沙山的顶部,于雪后漫步阳关的荒野。他是“极度的虔诚、极度的劳累把自己的生命与山水熔铸在一起”,明白“文人注定是要与苦旅的一起”。所以他笔下的山水是与生命的感悟相对应的。

  看看他笔下的长城,“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④。在这儿,他没有用“雄伟”、“壮观”之类的词儿。有的是“寒风”、“残垣”、“夕照”、“旷野”,有的只是生命的感悟。你说,哪一种长城更美呢?沧桑有时也是一种辽远、空旷的感觉,好像丧失了自己,又好像自己是唯一的存在,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我们几乎随处可见这样的景观,他如此大力渲染这种沧桑的氛围到底有什么用途呢?一是体现了散文也是美文的特点,给读者描绘出一种美的境界,让读者享受美的乐趣。当然,这儿的美是一种“夕阳无限好”的美。二是既然古老历史的沧桑会让人感悟真理的存在,那么,自然景观所产生的沧桑常会成为人生沧桑的触发点,引发人们去反省自己、反思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