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不断寻找生命的震撼(3)

时间:2021-08-31

  “封笔”和辞“作家”

  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一个个文化古迹,如敦煌遗址,通常去的游人、画家,观赏的是整壁的画,一样样古物;但在余秋雨看来,这是一种文化的“空虚”。

  原来,在敦煌未成址时是由一位老道士看守的。忽然有一天,老天有意把石壁开了一条缝,显现在老道士眼里的是不计其数的画卷、古物。可老道士并没有认为是什么“宝物”,只是在缝口开了道门锁了起来。之后而来的外国考古学家,用极少的钱与愚笨无知的老道士交换了洞中之物。再后来便是外来者一大车一大车地拉走了文物,一大车一大车地载走了我们中国的文化。想象一下:一大盘杂味佳肴,被人吃得只剩一小部分,不是“空虚”是什么?

  《文化苦旅》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内涵有着全新的解读,余秋雨那荡气回肠而又不失温柔细腻的笔,为我们展示了散文的另一种天地和魅力。在美丽的千岛湖,游人看到的是平静的湖面,欣玩的是周围的景色,表现出来的心情是愉悦的。但余秋雨所叹息的是一条条的生命。千岛湖淹没的可是一整座县城,一整座生命的山。

  辞职后,余秋雨以亲身历险的方式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不少年轻作者向我讨教畅销的窍门,我总是说,窍门只有一条:好好写。”余秋雨说,我从来不愿意围绕着自己的书炒作什么,“读者是公正的,你对他们恭敬,他们也会对你微笑。炒作是玩弄读者,读者很快就会唾弃。”

  研究戏剧理论的学者余秋雨,选择了把写作散文作为自己的第二个生命领域,把多年的文化积累和学识素养都投注到了散文创作中。这种转型是彻底的,也是艰难的,毕竟学术研究和散文创作是两种不同的思维运动下的产物,写出来的文章在文体形式、语言模式,甚至在视角、语气上都有区别。但他“踩”着中华文化、西方文化、伊斯兰文化的要害部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去。这一走就是好些年,这一写就是好多本,《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一本本都是沉甸甸的散文佳作。

  余秋雨的散文中的见识、语言、气势都远远超出当时“积贫积弱”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曾被称为“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他本人也被盛誉为“可能是20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同时也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首位诗人”。但几乎在同时,一些人也直接或间接地指出了余秋雨散文中的种种败笔。

  余秋雨说,我的书涉及范围广,一定会有不少差错,我一直欢迎广大读者提出。但是,我不能因此接受诬陷和污辱。

  曾有一段时间传闻余秋雨宣布“封笔”并退出文化圈。对此,他表示:“我没讲过封笔,这是传媒讲的。我觉得如果盗版如此猖獗,使我的读者分不清哪一本是我的。我确实有一段时间不能写作了,以让我的读者知道余秋雨的书就是这几本,下面冒出《北京氓流大调查》、《南京氓流大调查》或者《夜雨苍茫》,这些书肯定不是余秋雨的。针对盗版书,我用一个作家的方式提醒我们的版权管理部门要重视这个问题,就是这个意思。”

  “其实,我一直是个自由人,我没参加作协,没参加文联,除开我自己写的文章外,和任何单位都没有关系,完全脱离所谓的文化圈。”余秋雨强调,“我一再声明,我不是‘作家’。”余秋雨认为,身份其实就是一个“圈套”,承认了身份,也就为“圈套”所束缚,因此他不愿意接受人们给他冠以的“文化散文作家”的头衔。

  2006年底,余秋雨名列“作家财富榜”首位。对此,余秋雨说:“我有点吃惊。统计者大概是从我书籍的发行情况来估算的,结果把远远高于正版书的盗版本也算进去了。现在的盗版本与伪钞一样,已经很难分辨。另外,也有一些正规的国家出版社出了我的书,却从来没有支付过报酬。 因此,这个‘作家财富榜’最好在我的名字后面加一个括号,里面写‘含高质量的盗版者和装糊涂的出版社’。”余秋雨说,在排除“反面干扰”和“正面干扰”后还能长久地获得广大读者的信任,这是我要深深感恩的地方――对于写作者,这是最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