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 “苦旅”中的文化行者

时间:2021-08-31

  余秋雨散文在文坛中曾引起几度热潮,对于其人其文的讨论、争议似乎从未停止,几乎到了谈散文就绕不过余秋雨作品的地步。这足以证明了余秋雨的影响力。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余秋雨 “苦旅”中的文化行者,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余秋雨 “苦旅”中的文化行者

  曾经看过一篇《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文章中说:“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他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以崭新的范例拓宽了当代散文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散文审美形态,使散文的河流改变了流向,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个体意识的抒发到整体精神的张扬。余秋雨的散文集史学、哲学、美学于一身,把高深的历史文化问题融入世俗,开辟了中国文化的新纪元。”很多读者说,理解余秋雨,要从他“苦旅”中的文字开始!

  文化,是中国的脉络和灵魂

  《文化苦旅》,中国历史命运和文人人格的构成,是他探讨的主题之一,问世以来受到海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山居笔记》,探讨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归宿和社会灾难,文笔澄澈精致、万物溶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中,他把世界文明与中华文明作出理性的对比和思考。

  2011年11月初,余秋雨与豫西进行了一次亲密的文化接触,一场题为《文化创意与特色文化建设》的演说,从上古到明清,余先生深入浅出地侃侃而谈、如数家珍,故事与哲理结合,人文与地理细分,条理清晰,见解独特。毫无疑问,中国的文化领域内一直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余秋雨经常思考社会现象类问题,特别是中国文化界的社会现象类,他说,“现在文化领域出现了很多乱局,这个乱局是我从事文化以来一直想清理的,但是没有想到我们无法清理它……”余秋雨认为,人类的文化教育造成了一种错误的惯性,一代一代地误导下去,应该引起人们注意。文化不鼓励人们思考真正的大问题,而是吸引人们关注一大堆实利琐事。上学、考试、就业,升迁、赚钱、结婚、贷款、抵押、买车、买房、装修……层层叠叠,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而且,总是企图按照世俗的标准活得像样一些,大家似乎已经很不习惯在这样的思维惯性中后退一步,审视一下自己,问:难道这就是我一生所需要的一切?

  “文化问题往往没有简单的是非。作为中华文明的子民有这样一种奢侈感:从不同的记忆起点出发,都会延续到我们脚下。能够讲这句话的民族,在当今世界已经不多了。”这是余秋雨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一书中所说的话。他道出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相比,是唯一硕果仅存且令炎黄子孙值得为之喝彩、为之骄傲的心声。余秋雨说,由于文化不鼓励这种后退一步的发问,因此每个人真实的需要被掩盖了,“需要”变成了“想要”,而“想要”则来自于左顾右盼后与别人的盲目比赛。明明保证营养就够,但所谓饮食文化把这种实际需要推到了山珍海味。极端豪华的地步;明明只求舒适安居,但装演文化把这种需要异化为宫殿般的奢侈追求……大家都像马拉松比赛一样跑得气喘吁吁,劳累和压力远远超过了需要,也超过了享受本身。莫里老人认为,这是文化和教育灌输的结果。他说: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