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文学评析(3)

时间:2021-08-31

  三、以“媒”为境领悟诗情

  古诗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学生在体会古诗意境方面往往是最困难的。钱老师巧妙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选用与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平湖秋月》《出水莲》等,课堂上,孩子们微微闭眼,静静的坐着凝神细听,耳中满是曲调宛转的古曲,老师深情的叙述。孩子们很轻松地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孩子们说,看到了波光闪动的湖面,看到了水波粼粼的湖面,看到了雨雾蒙蒙的湖面和山色……水光潋滟的湖面,山色空蒙的画面就生动地出现在学生的眼前了!在不断的联想中,孩子们仿佛还看到了苏轼在湖边咏诗看到了许多奇丽的景色,不知不觉中,学生已走进“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西子湖畔。课件中,伴随着一张张西湖图片出示,西湖美丽、多姿、朦胧、奇妙的景色真实生动地展现孩子们眼前。古诗中“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感受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为学生创设出诗的意境;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旋律,学生披文入境,感受了语言文字的精妙。

  四、以学定教 灵动思维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在这堂课上做的很充分。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导入的古诗积累诵读到学习本诗,从自读古诗到对古诗“西湖比西子”这一千古设喻的质疑,从展示美丽的图像到意境的描摹与引导,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等方式,都贯彻了“以学定教”的理念。

  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曾经两度聚焦在“西湖比西子”这一诗眼上,第一次是对这一设喻的质疑,教学问题直接来自学生,引发学生自己思考和探求的欲望,这一设计是非常巧妙的,以此问题贯穿全诗的学习,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二次是在充分理解了西湖晴雨之美的基础上,明白了这两种美与西子淡妆浓抹是相映成趣,真正读懂了“西湖比西子”的精妙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