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文学评析(2)

时间:2021-08-31

  二、层次分明朗读感悟

  这首诗押“i”韵,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本节课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古诗读得充分、读得透彻,读的训练力求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初读时,老师明确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解决遇到的难题,培养良好的自读习惯。初读除了读通读顺的要求之外,还渗透了有板有眼地读,读出节奏的要求。这是三上,教师在这里做这样的渗透,我觉得粗中有细,教是为了不教,潜移默化地教育,能让孩子们在今后的古诗学习中,自然地读出诗句的节奏感。

  整堂课中的读也是很有层次的,从语言文字的训练来说,本课贯彻了扎实抓基础的教学思路,例如读诗的环节从初读、指名读、入情入境读、想象读、有感情朗读到最后的背诵,无不体现出钱老师抓语言基础的决心。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课堂中老师以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分组读、导读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与文本作充分的对话,引导学生反反复复地读,实实在在地品,品词、品句,品出景中之情、诗中之意;品出情景交融写法之巧、品出“晴好雨奇”用词之妙,落实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钱老师在入情入境的读时,特别是在教学一、二两句诗时,更是层次分明:第一步:这水是水,这山是山,先抓了“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来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色,品味诗句本身的美感;第二步:这水不是水,这山不是山,不仅仅停留在这水和山,更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展开想象,丰盈文字背后所承载的那些美丽的“好”和“奇”;第三步:这水还是水,这山还是山,这样的“好”和“奇”正呈现在这样的山水之中,通过动情地诵读来达成教学目标。

  古诗的学习,是很讲究诵读的。如何去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本堂课中教师就是运用情景奠定了一个情感的基础,然后通过一步一步的深入学习,升华情感,不断地走近诗人,走进诗句,走入情境,与此同时,结合学生对古诗个性化的理解和想象,引导他们有个性化的朗读,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就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个性化的朗读中又体现了一种共性的感受。既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朗读古诗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