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杨贵妃鸣冤?(3)

时间:2021-08-31

  鲁迅终于没能写成他的《杨贵妃》是令人遗憾的。但要说这后果完全缘于那次西安之行,却未必得其真实;换言之,即使鲁迅没有在西安受挫的经历,这部小说或剧本恐怕也不可能写成。杨贵妃的文学故事包含了各种华丽的因素:宫廷风情、帝王生活、权力斗争、突发兵变,以及美貌、恋情和悲惨的死亡,极富浪漫气息,不管鲁迅看待它的眼光如何较前人为尖锐,上述基本特质是不可能清除掉的。而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国势的贫弱、艰困、暗昧,足以阻止任何感受敏锐的人进入到那种华丽和浪漫的故事氛围中去。鲁迅说西安“想不到连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别处又何尝能见到“唐朝的天空”呢?盛唐一直是中国人的旧梦,然而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尤其对于鲁迅这样具有诗性敏感的思想者来说,这个梦已经不再有在文学中存活的能力。西安之行只不过使必然的结局更早显现而已。

  说起鲁迅人们容易想到他的强烈的反传统立场,其实他对“传统”是有区别和选择的。他所不喜的,主要是宋以后文化的保守气息,说“宋的文艺,现在似的国粹气味就熏人。然而辽金元陆续进来了,这消息很耐寻味”,对明、清高度强化的专制所造成的普遍性的人格奴化现象,更是格外憎厌;而论及汉唐“豁达闳大之风”,鲁迅则多有称美,并曾具体地说到:“唐代的文化观念,很可以做我们现代的参考,那时我们的祖先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把握,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力;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极恢廓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的崇拜或轻易的唾弃。”不是说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评价我们必须一律遵从鲁迅,但他取舍的准则确实值得我们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