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杨贵妃鸣冤?(2)

时间:2021-08-31

  看来鲁迅去西安时心中考虑的主要是剧本,而且,按孙伏园“全剧为三幕,每幕分别以词牌为名”的说法,其中两幕已经是可以知道的,即《清平调》和《雨淋铃》。近时日本学者竹村则行有专著《杨贵妃文学史研究》问世,他认为鲁迅所拟两幕的名称都有历史沿袭的成分,所以根据历代杨贵妃文学的主要素材,推想鲁迅所拟的另一幕或许为《舞霓裳》,即《霓裳羽衣曲》的简称。他又根据诸家回忆录所记,对鲁迅拟想中的《杨贵妃》剧本作出假设性的“复原”:第一幕《清平调》,写玄宗与杨贵妃情爱正浓的情形,主要场景为二人在兴庆宫沉香亭畔赏牡丹,召见翰林供奉李白,李献《清平调》词三首;第二幕《舞霓裳》,写二人情爱在貌似热烈的气氛中无奈地衰减,主要场景为七月七日长生殿密誓,以及在之后的宴饮中贵妃作霓裳羽衣舞,至安禄山叛变;第三幕《雨淋铃》,写二人情爱的悲剧结局,主要场景为马嵬坡事变,玄宗以不能庇护为借口任凭杨贵妃被害,继而在逃亡途中又回忆起往日情景,而懊悔莫及。这当然未必是鲁迅准备写出的《杨贵妃》;但既然他没有写出来,这样的猜想也还是很有趣的。我们知道鲁迅打算把杨贵妃之死处理成玄宗假兵乱之机解脱已感厌倦的情网,这种情节可能酿成的心态是极其复杂的,以鲁迅的冷峻之笔,如果真的写出来恐怕不知是怎样令人心惊。

  鲁迅写作《杨贵妃》的计划因西安之行而变得热切,也因此行而彻底灰冷。论其原因,首先是他到达西安之后所见景象衰败、暗昧而颓废,破坏了他对古都原有的想象。再就是陕西军阀刘镇华滑稽而蛮横的举止,大概也令他败兴。刘当时以督军兼省长,是西北大学的创办人,也是此次举办暑期学校的实际发动者,他广邀文化名人来陕,本有为自己沽名钓誉的用意。暑期学校讲演完毕后,刘镇华邀请鲁迅去讲武堂讲演,鲁迅回复他说要讲也只能讲中国小说史,别的不会,不肯答应刘镇华请他另换一个题目帮忙捧场的示意,结果弄得“兼座”大不高兴,几乎扯下面皮。当时的《新秦日报》透露了这消息,被罚停了几天刊。总之十多天住下来鲁迅心情大坏,后来他在给山本初枝夫人的信中说:“到那里一看,想不到连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费尽心机用幻想描绘出的计划完全打破了,至今一个字也未能写出。原来还是凭书本摹想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