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北伐残梦阅读(3)

时间:2021-08-31

靠不住的军队

  宋朝军队弱似乎已经是人们的共识,在宋朝,官方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军队长期处于弱势,虽然他们拥有较多高科技武器。绍兴和议以后,二十多年没有打仗,军队建设更加滞后,辛弃疾在湖南时曾提出过要建立飞虎军,为什么还要建新军,因为他看出南宋军队已经不可救药了,后来辛弃疾又到镇江准备开禧北伐的事宜,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组织新的军队,严格和原军队区别开,绝不能沾染那些兵的习气。

北伐自古就困难

  宋金之间的边界线正好和我国的南北方分界线一致,真是彻彻底底的南北朝,陆游的一首诗完美的告诉了我们:“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东到淮水,西到秦岭。自古以来,由北往南统一多,北伐成功的特别少。南方因为缺少战马,在北方的平原不占据优势,北方人则水战不好,无法逾越长江天险。完颜亮没能灭掉南宋,不就是无法打败南宋水军,渡不了江,又加之后院起火。先前北方能统一还因为他们是经济重心,如今经济重心南移到了江南,可军队、骑兵的劣势终究难以弥补。南方要想嬴,需借助北方的分裂,刘裕攻到关中、国民革命军形势上统一全国,就是如此,可金国并没有要大分裂的趋势。

  辛弃疾无可奈何,继续闲居,两鬓也日渐斑白,突然有一天,南宋政府又决定北伐了,任命辛弃疾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又任镇江知府。这一次是谁提出要北伐呢?是当权的外戚韩侂胄,此人和皇后韩氏是一家,他借助自己特殊的身份上位,并没有特别大的功劳,而且还不是科举出身,执政基础自然就不牢固,特别是在皇后病逝后,为了提高声望,他决定出兵北伐,立了大功不就可以堵住反对者的嘴了。

  但辛弃疾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灭金并不能一蹴而就,是个长期的过程,没有个十几二十年不可能实现,听了这话,韩侂胄自然不乐意了,在他看来,是越快越好呀。没有办法,辛弃疾只能力所能及的做些出兵准备,比如派遣间谍、分屯招兵等。眼见部队马上要仓促开往前线,辛弃疾登京口北固亭,写下千古名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今日的韩某人不就是当年的宋文帝和宋孝宗嘛。就在战端即将开始的时候,辛弃疾被调任隆兴知府,离开了战略要冲,还没就任,朝廷又收回成命,直接给了个虚衔了事。北伐开始了,宋军一败涂地,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让他处理残局,辛弃疾拒绝了,战争的理念完全不同,还用什么。谈判时,金人要求南宋把韩的

  人头送过来,韩侂胄被激怒,于是战事再起,韩侂胄要求辛弃疾速速到临安奏事,这回似乎真要委以重任了,可惜辛弃疾已经卧床不起。一天家人听到他的房间传来了几声“杀贼”,连忙跑去,发现词人已经溘然长逝。

  辛弃疾死后家无余财,只有些读书人看的文集。如今辛弃疾的墓地就在上饶铅山,经历了几百年的凄风苦雨,如今略显破败,他的墓不像那些富商巨贾的那么豪华,也不像某些贪官庸官的,建造在烈士陵园里面,他的墓跟普通人的区别不大,只是墓前多了两根石柱,上面写着: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