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北伐残梦阅读

时间:2021-08-31

  江西东北的上饶自古有“八方通衢”之称,南宋时,因为距离行在临安不远,又是入闽要道,加之本身山清水秀、景色怡人,达官贵人多聚居于此,为一时之盛。去其市约三十公里处,有一唤作“鹅湖”的小镇,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鹅湖书院即座落小镇东南。此书院矗立群山之间,周围尽是田园农舍,平日游人稀少,寂静异常。漫步其中,万籁俱寂,只听得鸟鸣数声。当年学子苦读、群贤授课之景早已烟消云散,昔盛今衰,又有几人能料?唯有门上的对联默默地提醒着后世来者,使人联想起800年前朱陆之争的盛况。

  遥想当年,朱熹与陆九渊分立两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经过几番舌战,观点始终不能一致,最终不欢而散。斯人已逝,但其学说早已声名远扬,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一次的鹅湖之会影响巨大,今天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离开书院的途中,无意中我还看到附近的这些地名:瓢泉、稼轩乡……它们在提醒我鹅湖之会不仅仅只有一次。

  淳熙十五年,辛弃疾接到牛人陈亮的书信,邀请他和大儒朱熹共同商议抗金收复中原的大计,但因为种种原因,朱熹未能成行。此时辛弃疾染病在床,坐卧瓢泉别墅等候陈亮的到来,一日,凭栏远眺,见前方驿道上,有一骑高头大马的壮士,正是陈亮。辛弃疾大喜过望,竟然连病痛都全然忘记,忙策马相迎,二人终会于石桥之上。谈及山河破碎,北伐迟迟难以成行,不禁愤懑不已,遂怒斩坐骑以明志,发誓不收复中原誓不罢休。之后几日,两人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离别之后,辛弃疾“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

  谈及辛弃疾,人们并不陌生,大家从小就开始背他的诗词。高中的时候,老师友情提示你,高考写古诗词鉴赏,如果看到作者是辛弃疾,你就要暗喜了,闭着眼睛也要把“抗金报国、对投降派的不满、大志难酬”这些词堆砌上去,肯定能得分。

  这其中虽然有投机、贴标签的成份,但所写的内容确实是正确的,辛弃疾一生最念念不忘的就是北伐。参考他的生卒年(1140-1207),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辛弃疾出生时,岳飞正率领岳家军北上,在郾城、朱仙镇大破金兵,赵构、秦桧闻讯后连忙下令岳飞班师,生怕达不成与金人的和议,北伐最终功败垂成,岳飞也被杀于风波亭。数十年后,辛弃疾在铅山病入膏肓,即将逝世,南宋的开禧北伐正如火如荼的进行,辛弃疾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只能在病床上听前方战况,最终孤独去世。可以说他的出生和死亡都发生在南宋北伐的时候,真是生于北伐,死于北伐。

  辛弃疾生于历城,今天的山东济南,家里是官宦人家,降世时北宋已经灭亡13年,历城也早已是金人的领土,家人告诉他,时刻不能忘记靖康之耻。辛弃疾深受家庭的影响,眼见金人的暴行,为抗金起义军的行为所感染,将克复中原视为自己毕生的目标。

  绍兴末年,金海陵王完颜亮打算兴兵南犯,为了做好出动60万人的战争准备,金人在北方地区横征暴敛,人民不堪重负纷纷起义。辛弃疾早就跃跃欲试,加入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完颜亮的军队虽然起初获胜,可终究没能笑到最好,虞允文在采石矶打败了金军,完颜亮也被部下杀死,北方金世宗继位。新君上台后,一方面与南宋议和,另一方面加大了对起义军的围剿。眼前局势越发艰难,辛弃疾征得耿京同意后,南下面见宋高宗,请求加入宋军。无缘无故有这么多人归顺,赵构心花怒放,简直天上掉馅饼,就顺水推舟的答应了。

  本以为事情很圆满,岂料义军内部却发生了剧变。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义军大多已被瓦解。真是不管什么年代都会有汉奸,辛弃疾听后愤怒不已,怎能咽下这口气?他带着一队轻骑,出其不意,闯入了5万人把手的金营,趁张安国毫无准备之际,生擒之,金兵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会有人来劫营,只能目送辛弃疾远去。到临安后,张安国被当众斩首,圣天子一日三叹息。此刻辛弃疾才二十出头,这年龄放现在不过是个大学本科生。

  南归不久,朝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事,高宗赵构主动退休,把皇位传给了养子赵昚,自己搬到原来秦桧的豪宅逍遥快活去了。主战派不由得拍手叫好,这烦人的老家伙终于走人了。这时南北双方的皇帝都刚登基没多久,自然想要大干一场。方坐上皇帝宝座的宋孝宗不由得发现,同样都是皇帝,为什么我要向完颜雍称臣?每年还要向他进贡?如果想去祭祀太祖太宗陵寝,还得向金人申请出国签证,哪朝哪代的皇帝是这么尴尬的!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召回当年的主战派张浚,封其为枢密使,北伐之事就靠他了。

  说干就干,南宋军队由李显忠和邵宏渊率领,出师北伐,一开始取得胜利,可李邵两将的不和坏了大事,最终兵败符离。之后宋金双方达成隆兴和议,都做了些让步。金人的让步在面子和钱上,改岁贡为岁币,改君臣之国为叔侄之国,岁币数量削减5万;南宋的让步是领土上,把完颜亮南侵失败后所夺回领土送还金国。

  眼见隆兴北伐失败,辛弃疾并不气馁,他向宋孝宗上《美芹十论》,向丞相虞允文上《九议》希望他们不要因为符离兵败一事而灰心。疏中他从各方面论述北伐的关键,提出恢复中原是持久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北伐的时候,关键是要把山东给拿下:“今日中原之地,其形易、其势重者,果安在哉?曰:山东是也。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宋金双方要打仗,主要是传统的上中下三路再加上一条水路,上路当然是川陕,中路是荆襄,下路是江南,还有个沿东海北上的。按辛弃疾的意思,重点是下路,上路中路以牵制为主,打下山东就有机会拿下燕赵,直捣中都。

  可惜无论是宋孝宗还是虞允文,都没有重视这个二十多岁小伙子的言论,上层人士知道辛弃疾有能力,但他们看重的并不带兵打仗的能力,而是治理地方的水平,辛弃疾当过江阴通判、建康通判、司农寺主簿、滁州知州、湖北转运使、湖南安抚使、隆兴府知府等职务,在救灾、镇压农民起义等方面变现出超凡才能,但也得罪了很多地头蛇,1181年,他被弹劾落职,闲居上饶带湖、铅山瓢泉,虽被启用过,但很快也被免。

  辛弃疾明明是个人才,有高远的志向和抱负,宋孝宗也不满意金人的嚣张狂妄,史书记载说宋孝宗“未尝一日而忘中原也,是以二十八年之间,练军实、除戎器、选将帅、厉士卒,所以为武备者,无所不讲”。可为什么南宋政府在隆兴北伐三十年后,都没有进行过一次北伐?以致辛弃疾只能在秋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感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其中的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