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北伐残梦阅读(2)

时间:2021-08-31

大定盛世VS乾淳之治

  关于这两个盛世、治世,很多人恐怕都没有什么印象,“大定”是金世宗完颜雍的年号,他总共在位29年,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经济,这一段时间是金国的鼎盛时期,后世称之为大定之治,金世宗也因此获得了很高评价,被赞为“小尧舜”。而“乾”指的是“乾道”,“淳”指的是“淳熙”,都是宋孝宗的年号,赵昚在位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可以说双方发展的都很不错,尤其是金国,本来金人的军队很强,但经济、文化不是特别好,但此时经济发展、汉化程度加深,国力更强,而且金世宗多次告诫大臣,要提防宋军,他说:“吾恐宋人之和,终不可恃。”明君在世,又是发展的高峰期,宋朝北伐的成功率自然不会很高,南北实力平衡,谁也吃不掉谁。

朝野的呼声

  宋孝宗身边的大臣,特别是有实权的,大多不支持北伐。用心的话就可以发现,那些强烈要求北伐的人,大多有北方的背景,或者是军队的背景。北方的大臣由于对故土的思念,受到金人的迫害感受较深,自然是要求北伐,军队将领无仗可打时体现不出价值,升迁也慢,最好的升官发财机会就是战争。反对的大多为南方背景的士大夫,众所周知,两宋经济的发达是史上罕有的,北宋末年GDP占全世界的80%,明朝、清朝被甩了几条街,尽管失去了北方,南宋的经济依然坚挺,人民富庶,中产阶级有一定比例,甚至有很多的福利机构。经济越是发达,人们自然越是厌战,如果战端一开,赢了还好说,如果输了,金兵趁机南下,苏州、临安会不会变成一片火海?建炎年间,高宗南渡、东躲西藏时,金兵在江南杀烧抢掠、无恶不作,多少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谁又想再来一次?你想想如今的朝鲜韩国,就可以体会。所以南宋朝廷的江浙士大夫们绝不会同意发动北伐的,谁北伐谁就可能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

  民间的态度也是差不多的,既然经济繁荣,自然是人心思定,不愿意冒险,谁不想安安稳稳的过自己的小日子呢?而且仗要真打起来,粮草、武器、赏赐、军装、抚恤等等需要巨额的经费,对于南宋这个藏富于民的国家来说,是谁出的最多?而且就算打赢,北方已经被金人严重破坏,重建费又是一笔大开支,谁掏这钱?地主掏还是小民掏?这就伤害了劳苦大众的利益。宋孝宗执政时距离靖康之变已经三十多年了,当初南下逃难北方人很多都已去世,而他们的后代对故土、对金人并没有很大的感触,顶多就是听家里的长辈讲讲而已,比如《东京梦华录》的序中就有这么一番话,“一旦兵火,靖康丙午之明年,出京南来,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渐入桑榆。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后代的年轻人对当初的耻辱没有很大的感觉,

  甚至不以为然,不知道那时有没有抗金神剧、手撕金兵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