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的乡愁解释(3)

时间:2021-08-31

  席慕容的蒙文全名是穆伦·席连勃,“慕容”是“穆伦”的谐译,意即大江大河。这样看来她的名字其实与蒙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比余光中和席慕容两人的背景,细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席慕容是蒙古族,并且是王族之后,她的祖母是王族的公主。那么我们从这两点切入,来理解席慕容的乡愁,其中除了对于祖国大陆牵挂,中华文化的亲切之外,乡愁中是否还有一份是来自于族群的血缘家乡——蒙古族的那份乡愁呢?在之前介绍席慕容的背景中,她是在1989年才第一次踏上她真正的家乡——蒙古大草原,在这之前,她创作的关于蒙古那片神秘大地的景象,只是出于父母的讲述,而在1989年之后,她真正的看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家乡,她的创作又发生了改变。故在关于蒙古族这个她的血缘家乡的创作,是以1989年为界限,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父母的乡愁:想象中的金色故乡;另一个是,重归族群之后,对于生命源头的追寻。

  《长城谣》中,诗人笔下的长城苍凉、冷峻。尽管争战不断,长城始终“冷眼看人间恩怨”,它以岿然不动的雄伟姿态见证着战争的残酷、历史的变迁。诗人心中故乡即长城,就是诗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面对它,自然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却又魂牵梦绕、挥之不去,这种思乡情结便借助长城的“躯体”长城的“云、树、风”传递出来。《出塞曲》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眼中的塞外是怎样的一番场景“心中的大好河山”“长城外才有的清香”“草原千里闪着金光”……我们认真思考一下,真正的塞外真的是这般场景吗?那里可是黄沙漫天、戈壁纵横,哪来的“清香”。所有的这些美好,都是诗人的想象,是她的美好愿景,她想象的故乡应当是这个样子的,所以在她的作品中便是这样呈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