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小说《秧歌》赏析

时间:2021-08-31

  一,从政治小说的角度看

  西方文学史上有很多伟大的政治小说。从英国看,提出一个想象的美好新世界的汤玛斯?莫尔的《乌托邦》(1516),抨击英国政治的斯维福特的《格列佛游记》(1726),对科学提出质疑的玛丽?雪莱的《佛兰克斯坦》(1818),与乌托邦相对立的阿尔道斯?赫胥黎《勇敢的新世界》(1932),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1945)和《1984》(1949)等。再从美国文学看,哈丽特?碧池?斯托的《汤姆大叔的木屋》,拉尔夫?艾利森的《看不见的人》(1952),哈波?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1960),约瑟夫?海勒的《第22条军规》(1964),安?兰德的《阿特拉斯耸耸肩》(1957)等。再从西方其他国家看,法国蒙田的《波西人信札》(1721),伏尔泰的《高甘大》(1959),俄国屠格涅夫的《父与子》(1862),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等等……事实是,政治小说的名字跟小说的历史一样长。

  什么是政治小说?难道小说能没有政治性吗?是的,根本地说,任何小说都是政治的。你难道读过一本没有政治意义的伟大小说吗?但是,不同于一般的小说,政治小说一定具有明确的政治动机,对某种意识形态,某种政治理论进行形象的衍化或深刻的反思。政治小说一定得具有穿透意识形态的想像力和洞察力,同时必须具备高度的文学价值。以上提到的这些小说,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类对世界政治现实的看法,对某种思想理论的看法。这些书如灯塔一样照亮着人类对自身文化历史、对人类所建立的政治制度,对人类思想再反思的漫长旅程。这些书改变了世界。

  中国的最伟大小说《红楼梦》,虽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但是不是政治小说。在我看来,《红楼梦》的政治意义在于揭示了一个文明的衰亡。这部小说让我们经历了没有外来的新的力量打开新的可能的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衰亡。那是个人没有力量挽救的衰落。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儒释道三家――在《红楼梦》中都没有挽救任何人的精神与生命的力量。《红楼梦》宣布的是中华文明内核的瓦解,中国两千年的文化政治的衰老和崩溃。呼啦啦似大厦顷,昏惨惨如灯将灭。这是中华传统文明的行将瓦解的预言。《红楼梦》写作于1763年之前(曹雪芹死于这年),早于呀片战争80年,早于五四运动150年。《红楼梦》中的衰亡的“悲凉之雾,”弥漫在每一页的纸上。《红楼梦》的作者比任何人,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更早地看到中华文明丧失生命力的衰亡。但是,《红楼梦》还不能定义为政治小说。

  中国几乎没有出色的政治小说。二十世纪初,《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1903-5)作为“黑幕”小说风行一时。作者吴研人愤愤地要揭示中国政治的黑暗:“我出来应世的二十年中,回头想来,所遇见的只有三种东西:第一种是虫蛇鼠蚁,第二种是豺狼虎豹,第三种是魑魅魍魉。”可是小说却缺乏思想的力度,感情的深度,构不成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或者《阿Q正传》都不能算政治小说,算作文化反思小说更合适一些。值得回味的是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各种政治思潮都流行的国家,中国的政体也从君主、立宪、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到今日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是,经历过这些无数政治思潮和政治制体的中国作家,似乎罕有能写出与这个动荡诡异的时代相配合的作品出来。经历了国共内战,几百万人家破人亡,我们没有自己的《战争与和平》;经历了反右,我们有无数的古拉各群岛,却没有自己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和《日瓦哥医生》;经历了文革,我们有东欧知识分子对极权制度的感受,但却没有自己的《无权力者的权力》和《玩笑》; ……。除了一个作家之外,是的,除了作家和一个作品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