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击剑狂歌王之涣

时间:2021-08-31

  王之涣大家都不陌生,因为他的《凉州词》和《登鹤雀楼》都是我们当小学生时就要背诵的诗篇。但对于王之涣这样一位诗才卓绝的大才子,很长时间人们对他的生平事迹却了解甚少。《唐才子传》里也说的很简略,只是说他“少有侠气”,常“击剑悲歌”,但对于王之涣的平生经历却很少有记载。而《新唐书》、《旧唐书》这样为“帝王将相”服务的史书上更没有记载王之涣的只言片语。在古时,如果无官无职的人,往往没有记录,事迹能零星见于一些野史笔记中就不错了,所以上篇中的张旭这样有名的人也是生卒年不详,让后人猜来猜去的考证。

  万幸在二十世纪60年代在河北出土时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这是唐人靳能为王之涣所作的墓志铭。于是王之涣的生平情况终于得以重见天日。《唐才子传》说“之涣,蓟门人”,这个也不对(这两个资料当然墓志所说的情况可信度更高,辛文房是元朝人,时代又远,可能是猜测而来吧)。根据出生的墓志,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就是主说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王之涣的生卒年代也在墓志上得到确认,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 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也就说王之涣比孟浩然还要大一岁,比李白王维都要大13岁左右。

  通过这个墓志铭,我们还了解到王之涣的不少事迹: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据说当时以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七姓十族最为有名。说来也是名门之后。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曾祖王信,隋朝大夫、著作郎,入唐后改任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县委书记一级的小官。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 20 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不知为什么,王之涣没有去考取功名,走科举之途,而直接以“干部子弟”的身份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这时候,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