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击剑狂歌王之涣(4)

时间:2021-08-31

  这头一联中“白日”对“黄河”,“山”对“海”,简直就是对仗教科书的经典对子,但是这样的对子看起来轻易,但要做到信手拈来,却浑然天成,毫无生拉硬扯的痕迹却非易事。评诗的大家们都有这样一个看法,就是唐诗和宋诗相较,虽然宋诗有时候对仗更工整,却不免纤巧。所谓纤巧,也就是为了求工整而有一些生硬的痕迹。北宋秦观有一首著名的词,开头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后人看了觉得“天连衰草”和“山抹微云”对得并不好,于是就想出个“天黏衰草”,周汝昌先生就批评为。“‘黏’字之病在于:太雕琢,——也就显得太穿凿;太用力,——也就显得太吃力。艺术是不以此等为最高境界的”。所以周汝昌先生主张宁可对的不那么工整精巧,也不要故意硬对,露出穿凿吃力的痕迹,比如我们听歌唱家唱歌(传统的,摇滚类故做声嘶力竭状的除外),若是歌曲中高亢之音中露出那怕是一点点费力的感觉,也是失败的。最好是举重若轻,行云流水一般的流畅。说到这里,大家就看出来,这“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联虽然工整精妙,但却尽是当时诗人眼前的实情实景,恰似不经意的拈来,却又如鬼斧神工,妙绝天成,真是让人拍案叫好。

  但不想下一联却更妙,“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写景,又说理,这一句当然成为了大家熟知的格言式的诗句。但这样的诗句写的好是十分不易的,有人说“诗忌说理”,因此诗是一种艺术,贵含蓄,讲意境,不是论文,所以一说理就容易枯燥,甚至口号化。但王之涣这一句却寓景于理,寓情于理,显得十分自然且又诗意盎然,喻意无穷。真可以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来形容,而且仔细一看,这两联居然也是对仗的,这首诗四句全是对句,但读来浑然一体,全无支离呆板之感。正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的那样“四语皆对,读来不觉其排,骨高故也”。这正是王之涣超人的才气所致。五绝写成这样,真是一字千金,王之涣就这一篇就要顶一般的庸俗诗人一万篇也强。  当然,王之涣的另一篇《凉州词》也是妇孺皆知的好诗。据说有人还将其改编成了词的形式:“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有的说这是一个文人给慈禧太后写扇子,掉了个“间”字,老佛爷大怒,这人情急智生,才读成这样,说是自己新编的词,不管怎么说,这都反映了王之涣的作品流传之广,人们对之喜欢,且玩味之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