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过香积寺》原文赏析(2)

时间:2021-08-31

  首联开篇用“不知”领起,说明诗人是初次造访,并不知道它的确切位置。“数里”,表行程漫漫。“云峰”指云雾萦绕的高山。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有云:“寝瘵谢人徒,灭迹入云峰。”山势渐高,不见古寺的踪迹,只见山峦高耸,直插云天。这人迹罕至的云峰令人心旷神怡,正契合了诗人高蹈的生命情趣,激发了诗人探访古寺的兴致。这一起语凭空而出,凸显古寺的幽远与神秘。

  中间两联铺写了寻访古寺沿途所见景物。山中古木参天,人迹罕至,诗人忽然听到远处传来的阵阵悠长的钟声,不禁发出“深山何处钟”的疑问,虽是疑问,实际上又加以肯定答复。这回荡的钟声,衬托出古寺的遥远和幽静。这两笔从视觉到听觉、以动衬静,生动地表现出山的深幽,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这里“何处”与“无人”对偶,又遥应开篇的“不知”,将一种幽远深奥、缥缈莫测、令人迷惘讶异的意境氛围渲染得出神人化,接着又落笔眼前,采用倒装句,“泉声咽危石”是“危石”边“泉声咽”,“日色冷青松”是“青松”上“日色冷”,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因危石的阻隔,泉水不能顺利流淌,发出呜咽凄切的声音。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青松使日光仿佛也变冷了。这里“咽”、“冷”二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被历代誉为炼字典范。“咽”是拟人,状石间泉声低沉,“冷”是通感,绘夕阳余晖微弱。正如孙殿成所评:“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王右丞集笺注》)此外“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形成完美组合,以泉声之幽咽与日色之凄冷相互衬托,渲染古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