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构思艺术探讨(3)

时间:2021-08-31

  三、以“求思”为归宿进行论证

  用辩证的观点看,“不得极夫游之乐”并不等于“不得”游之快。头两段就写了二得: 一得一山二名的由来,二得众人游洞之情形。这样的游山之得,只不过没有达到尽兴的“极”境。可见,作者是用进洞前和进洞时“其见愈奇”(即“得”)的欣赏心情,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心情的辩证关系和鲜明对比,把文章引向“求思”的中心,为下文议论张本。

  从论证的角度看,把处世治学比作游山,抓住并围绕它们的共同点,进行记述和议论。记叙为议论打下基础,也是论证论点的事实论据; 而议论升华记叙,是从游山之事中领悟出来的哲理。作者运用由个别事例到一般原理的归纳推理方法,从实到虚,从事到理,从游褒禅山这个特殊事例中概括提炼出处事治学的道理,论据与论点高度统一,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因而,笔者认为,第三段先充分肯定古人的“求思”精神,是巧妙地提出了这段的论点,也是全文的论点,接着阐述游洞之感慨──志、力、物三者条件很重要,其根本目的在于说明这个感慨是“求思”的结果(即“所得”),从而证明办事要有得,就要“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论点。第四段是用仆碑文字漫灭造成山名讹传的事实,类而广之,推理出学者要“深思而慎取”的论点。将两段的论点总而言之,作者是用游山所获的两个事实(随出音谬)分别作论据,从两个角度提炼概括出一个道理,即处事和治学都要深思广思而慎取,才能达到“非常之观”。不同的是,第三段是广而言之,第四段是具而言之,它们是普遍道理与特殊道理的包含关系。这样严谨的思维,周密的论证,显示了王安石散文长于议论,逻辑性强的特点。

  一次不成功的游山,写出了文学性、论辩性很强而又有机统一的名篇,其主旨又是那样精新而富有启迪,真可谓“不得之大得,求思之所得。”作者这种“求思”的探索精神,当今于我们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