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构思艺术探讨(2)

时间:2021-08-31

  二、以“求思”为文眼安排结构

  文章的结构,实质上是作者思路的表现形式,而思路表现在文章中的结构形式又往往自成一个系统。《游褒禅山记》是怎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呢?

  一是巧设文眼,统摄全篇。由悔“不得”而引出感叹古人观之往往有得,由究其古人观之得的原因而充分肯定古人的“求思”精神,从而效法古人“求思”,总结游山不得的教训,得出处事治学之至理。在行文的过程中。作者“立片言以居要”,巧妙地安设了“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这一文眼。它是结构的枢纽,使记游圆转流利地过渡到议理,把全篇衔接得浑然一体。它是内容的聚合点,有了它,所记所议之事理,顿然生辉,显出“神”来。

  二是巧设伏笔,前后呼应。考证碑文,结论是“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音谬是“其文漫灭”造成无疑,但是,作者只指出了谬音讹传的客观原因,有意地省去了主观原因,这样就在无疑之处巧妙地设下了伏笔,为后文议论奠定了基础。后文自然要议论讹传的主观原因。照应伏笔。结论用了一个双重否定句,强调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可见,教训该是多么深刻,“求思”该是多么重要! 第二段写“与之俱出”之悔,客观原因是“怠而欲出者”的鼓励,而不是力不足以入,火不足以明。主观原因是什么呢?一个“随”字,虽然能够窥见是对欲出者的缺乏思辨,但是并没有从正面明说,从而又巧妙地埋下伏笔。第三段与之照应,说明办什么事情,要达到“非常之观”,主观上必须“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它是尽其志的保证。这样的构思的设伏照应,不仅分析了事物的客观因素,反映了作者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更辩证地突出了“求思”的主观因素对于成就事业成功学问的关键作用。其设伏之巧,就住于不在字面上下功夫,而是从更深层着眼。

  三是巧设词语,形成文脉。文脉是紧扣文眼,贯穿全篇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词语线索。经验丰富的作者都善于用文脉结构文章。王安石用“与之俱出”和 “随之”,说明主观上没有深思而盲从于人,从反面扣住“求思”。在议论志、力、物的关系时写道:“有志矣,不随以止”,“有志与力,而又有随以怠”。这两处连用“不随”二字,反复强调了“求思”对尽志尽力的极大作用。“此余之所得也”,照应古人“往往有得”,值得注意的是这句话省去了“求思”二字,变得十分含蓄,因而常常有人忽略“所得”的条件。“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的“深思”,更是直从“求思”而来,深化了议论。这些词语无论怎么布设,正面的,反面的,直接的,含蓄的,它们上下呼应,前后契合,纵横驰骋,都限于文眼,形成了一条缜密的词语线索而连贯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