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时间:2021-08-31

  《游褒禅山记》是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式的说理文章。作者以游褒禅山的见闻为喻,阐发了富有哲理性的见解,说明了在生活中要实现远大抱负,成就一番事业,或者是做学问,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充沛的精力,坚持不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品格和他的治学态度,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从开头至“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为第一部分,只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从“于是予有叹焉”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为第二部分,主要写游山的感想体会;从“四人者”至“临川忘某记”为第三部分,记游山的同伴和时间,第三部分为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第一部分记游和第二部分说理则是文章的主体。

  第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即第一自然段。文章首句开门见山点明所游之地,照应题目。接着,文章介绍了褒禅山名称的来历,考证了禅院的由来,引出了华山洞的位置及其命名原由的说明,为下一层记游叙述作铺垫。文章进而辨明碑文音读之误,为第四自然段的议论铺设伏线。作者没有运用彩笔去描绘山水的明媚秀丽,而着重通过事物本原的考查和探索,使景物方位分明,作者行踪清楚。这段文字看上去似乎显得“平淡”,但是,这都是作者妙笔独运之处。读者可以从“平淡”的记叙中领略景物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能从中体会到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细究这段文字,读者便可发现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晰。

  第二层即第二自然段。这一层作者紧扣一个“游”字,继续游华山洞的经过。第一句写“前洞”,仅用了十九个字便概括了它的特征,并为下文游“后洞”作比较、发议论做好准备。第二句写“后洞”,处处与前洞作对照,强调了后洞的“窈然”、“甚寒”,以及“好游者不能穷”的奇景。两调相互映衬,险者更险,夷者更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用简洁的语言略写了前后洞的概况,便顺势而下,详细地记叙游后洞的情景。为了探求后洞的奥秘,“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句话既是游后洞经过的概括叙述,又是下文议论的事实依据。由于作者不以记游为文章重点,而是借题发挥,抒发感想,所以下文没有继续写后洞之“深”、“难”、“奇”。作者笔锋一转,叙述出洞的原由:“有怠而于出者,曰:‘石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这一“入”一 “出”,作者深有感触。他发现洞越深而游者越少,“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只因同游者欲出,自己盲目跟随,为自己“不得极夫游之乐”而悔之莫及;同时,从反面引出了生活中的哲理:无志者,难以事成。作者未能极尽游兴,游的方面内容叙述得少些是很自然的。而游前洞、后洞的继续也都是为下文说理议论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