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到底够不够“达观”(2)

时间:2021-08-31

  似乎在以“达观”著称的苏轼看来,刘陶二君都不够“达观”。且说渊明,会弹琴不为不达,如果不会弹琴以抚弄无弦琴为达观,那么不如干脆连琴都不要了,做一个音乐上纯粹的“精神贵族”。东坡之为人确是达观,但东坡喜欢禅机,爱弄点绕来绕去的“智慧”。与其抚弄无弦琴,不如连琴都不要了,这倒让人想起《红楼梦》中的一个场景——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宝玉听了昆曲《山门·寄生草》,又读了《南华经》(《庄子》),一时心有所感,翻身起来至案,遂提笔立占一偈云: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因念云: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

  东坡说的“无琴可也”,不就是黛玉说的“无立足境”么?其实做一个不恰当的类比,渊明之“真”有似宝玉之“痴”,而东坡之“智慧”恰与黛玉的“一片心机”相似。

  后来明代以倔强出名,不肯为永乐帝草拟禅位诏书的方孝儒,他的《菊趣轩记》里有一段话与东坡之论类似:

  渊明好琴,而琴无弦,曰“但得琴中趣”,虽无音可也。嗟乎!琴之乐于众人者,以其音耳,渊明并其弦而忘之,此岂玩于物而待于外者哉,盖必如是而后可以为善用物。

  很明显,这段话已经有了象征意义了。力在说明人应该不依赖于外物,在精神上自给自足。  不过说来说去,总之在后代追随者的眼中,渊明就是一个不懂音乐,但在精神上又真懂音乐的人,是一个不会弹琴,但又弹得响“无弦琴”的圣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