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南山有旧宅(2)

时间:2021-08-31

  而另外一些非虚构的史实,则真正会让后人歆慕。据《庐山志》记载,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的栗里如同一个文化圣地,那里有心远亭,亭有碑镌“心远地自偏”诗;又有“吟松醉菊”石刻。心远亭西南还有清风桥,同治年间的《星子县志》甚至记载了乾隆年间地方官员重修此桥时一段诗意的文字:“又西数里为杨柳桥,有晋处士碑,碑阴一水抱焉。壬午春涨桥断,余适课农于此,因解腰围银带以续,不逾月桥成。有一老叟歌曰:‘处士何曾是姓陶,菊花人醉风萧萧。使君腰解银带子,袖挟清风过此桥。 ’歌罢,向松山高步而去。时人闻其歌,遂题于龙山铺,而请改为清风桥。今不觉二十余年矣……”需要注意的是“余适课农于此”所隐藏的含义,因为陶渊明也曾参与“课农” ,并写下了《劝农》一诗,所以一个“适”字,写尽了此官员对于陶渊明的遥想和怀念。尽管这些亭台、石桥、碑刻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但只要庐山还在那里,只要你在某个位置抬起头来看到庐山,就会想到陶渊明。我无法想象没有陶渊明的庐山会是什么样子。在漫长的历史里,从没有一个人像陶渊明对一座山有着如此大的影响,从此庐山仿佛拥有了生命,拥有了一种来自于东晋的气质与风度。

  庐山对陶渊明也有着非凡的意义,这里的山川草木怡养了陶渊明平淡冲和、含弘万物的性格与心境,并且滋养了他的诗歌创作,在陶渊明的诗集里,大部分的诗歌都与庐山有关,山间的风景,山下的田地,山边的河流与湖泊,山中的读书生活等等。他在这座山中耕种、饮酒、养菊、思考人生的意义,有时候生活非常艰难。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而陶渊明显然是因为在此山中,才见到了庐山的真面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