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做官经历(3)

时间:2021-08-31

  可是真是很不幸,马上桓玄跟刘裕的本来面目,那种篡夺的面目马上就暴露出来,所以陶渊明出仕都是很短的,只做了一任,几个月,马上就不做了,他见机而退了。那陶渊明毕竟是无以为生了,而且陶渊明至少有五个儿子,那他怎么样养活这一家人呢?所以陶渊明没有办法还是出来做官了,做什么官?就是求为彭泽令,他就出来做了彭泽县的县令。陶渊明自己说,“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宋书·隐逸传》),“弦歌”是一个典故,说孔子的学生子游为“武城宰”,“宰”是治理,就是在武城这里做县官。子游做武城宰,有一天孔子路过这里,一进县城,就“闻弦歌之声”(《论语·阳货》),到处都是念诵、吟诵的声音。弦歌之声,古代的诗歌都是可以弦诵的了,就是这个“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所以能够用文化来治理一个地方就叫弦歌,陶渊明说我希望做两天县令,我也在这里边做一些个文化教育,除此之外,我也可以为“三径之资”,“三径”就是三条小路,就是我可以做两天县官,带点钱回去盖两间房子。

  所以苏轼说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他觉得不对了,他做彭泽令一共多少天?“在官八十余日”(《归去来兮辞·序》),只做了不到三个月就辞官不干了。陶渊明就是穷的时候也想出来做点事,亲老家贫,就出来做官;但是他“质性自然,”他的本质、天性是喜欢自然,“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归去来兮辞·序》),他说我的天性喜欢自然,不是用矫饰勉强来的。所以他后面说,“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我就是宁肯挨冻受饿,也不能再忍受官场上的污浊了,所以他“在官八十余日”,就辞职不做了。所以苏东坡说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陶渊明写过一首乞食的诗,旧谷已尽,新谷未登,“夏日长抱饥”,所以就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他自己粮食收获了,就杀鸡煮黄米饭请他的邻居、老朋友来一起吃饭,“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不错,“真”就是陶渊明的本色。拓展阅读:陶渊明童年故事

  公元365年,东晋大司马的陶侃的孙子陶逸家,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算命的瞎子王三看过说,此子根骨不凡,当成大器。陶逸给儿子起名陶渊明。

  童年的陶渊明同学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度过,锦衣玉食自不待言。良好的幼教、家教,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童年的陶渊明。他自视极高,这是他后来去做官以求兼济天下,同时也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主要心理来由。

  可惜到了陶渊明同学九岁的时候,老爹死了,一家人的顶梁柱没了,最主要是银子来源没了,家里只剩下老娘和妹妹。一家人坐吃山空,就穷下来了。(想了半天也没有明白,老爷爷是国家政治局的常委,爷爷是书记,老爹也是书记,应该是标准富好几代啊,国内外的房产、存款、名车、股票什么的稍稍变卖一下,怎么就能穷下来了呢?真让人纳罕。)爱信不信,反正就穷下来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寄养在外祖父孟嘉家里(让我想起了林妹妹,莫哭)。

  鲁迅老师说过:“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曹雪芹先生也曾如是,陶渊明同学今也如是,更何况是从大康到困顿呢,这段经历,对陶渊明同学心理成长历程起到重要作用,一个眸子里隐了淡淡哀愁的沉默少年一天天长大了。(掉一个心理书包:童年的印记对人一生的影响巨大。)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早已经过世,据说是“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但不妨碍这个老先生成了陶渊明同学后来学习的榜样。陶渊明在这里的生活也算幸福,至少衣食无忧,祖父家里藏书极多,陶渊明同学学习很努力,读了一肚子书,为后来成为真正伟大的田园师祖陶渊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一下影响陶渊明心理行程的因素:

  1、祖上曾经的辉煌。

  2、家道中落的困顿。

  3、野逸散仙好酒的祖父对他的影响。

  这时候的陶渊明逐渐显出其优秀的潜质,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he思远翥zhu(就是像鸟一样昂首展翅飞翔,去实现远大的人生理想的意思,古文难懂,实在讨厌)。”可见人要有理想啊,心有多远,路才可能有多远。(先生要经常把这个道理说教给学生听。)

  陶渊明逐渐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网上查了查,说是今宜丰澄塘秀溪南山自然村的陶家坪)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期间,妹妹嫁了武昌程家,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

  这个时候,陶渊明自觉已经学成文武艺了,可以出来大济苍生了,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两方面的原因,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了。

【陶渊明做官经历】相关文章:

1.陶渊明的五次做官经历

2.陶渊明生活经历

3.陶渊明的生活经历

4.陶渊明为什么要出来做官?

5.苏轼做官的故事

6.白居易做官廉洁奉公

7.做官很多年的诗词

8.神医华佗拒绝做官的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