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做官经历(2)

时间:2021-08-31

  我上面讲的这些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在这样的时代,你是出来做官还是不出来?我刚才说出来做官有几种情况,有的'是出于政治上一个“修齐治平”的理想,孔子说了,“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读书人就应该以天下为己任。所以你出来做官,不是为了去挣钱拿俸禄的,可是孟子说,“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孟子·万章下》),读书人拿什么养家糊口啊?你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所以有的时候你也是要得到俸禄才出来做官的,所以“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所以陶渊明第一次出来做官,是说“亲老家贫”,所以“起为州祭酒”(《宋书·隐逸传》),就是出来做了一个州官的祭酒,祭酒是掌管文化活动的。那是哪个州的祭酒呢?陶渊明是江西人,是浔阳柴桑人,当时属于江州,所以陶渊明因为“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是在江州。

  陶渊明有一首诗曾经写到这一件事情,他说“是时向立年”(《饮酒》二十首之十九),那个时候我的年龄正是“向立”的年岁,“向立”的年岁是多大呢?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所以“向立”年是他差不多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可是陶渊明一出来做官就觉得格格不入,觉得很难过,他曾经给他的儿子留下一封信,他说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他说我这个人性情刚直,就是不会敷衍,不会做虚伪的事;我的才能也很笨拙,你要看陶渊明写诗当然一点也不笨拙,是做官的才干太笨拙了,是不是?那是两码事。

  陶渊明后来不做官了,就去种地。种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有旱涝各种灾害,所以他常常忙碌工作了一年,但是没有很好的收成,所以陶渊明说“夏日长抱饥”(《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夏天常常是挨饿,因为秋天才有收成,而秋天收获的粮食到夏天都快吃光了,“旧谷既没,新谷未登”(《有会而作并序》),新的粮食还没有收,旧的粮食都吃完了,所以“夏日长抱饥”,常常是挨饿。冬天的寒冷的夜晚,“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没有厚的棉被,所以挨冻。你想啊,别的你说怎么样还是离你很远,可是挨饿跟受冻是你自己最切身的痛苦,所以他说“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说饥冻虽然是这么切身的痛苦,我还是不愿意出去做官,因为“违己交病”,你要让我去做官,每天跟那些我不喜欢的人打交道,每天要我逢迎拍马,要我眼看着他们贪赃枉法而不能说一句话,那个时候的痛苦比饥冻更厉害,“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所以他很快就辞职了。

  我刚才举了苏轼的两句话,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陶渊明中间也还出来做过几次官,陶渊明的传记上说他还曾经做过镇军参军和建威参军。那什么叫镇军参军,什么叫建威参军?镇军、建威都是将军的名号,他做过镇军将军的参军,也做过建威将军的参军。那镇军将军是谁呀?建威将军又是谁呀?陶渊明是给谁做了参军?从历史上考证,这个镇军将军、建威将军都是在江州这里的军政长官,谁做过江州的军政长官?桓玄、刘裕。刚才我们说了,桓玄刘裕都是篡逆的,桓玄造反,刘裕把他平定了;桓玄平定了,刘裕有了军权就篡位了,就把晋朝给推翻了,建立了他的刘宋朝廷。有人就说,以陶渊明之清高隐逸,难道给这些叛逆的桓玄刘裕做官吗?可是很不幸的就是,你如果真是从历史上考证,当时在江州前后做军政长官的就是桓玄跟刘裕。

  陶渊明所生的时代是晋宋之际,现在我们还是回到苏东坡来。苏东坡说他“欲仕则仕”,因为陶渊明三十岁左右曾做了一次官,很短的时间就回去了;他曾经给镇军将军、建威将军都做过参军,有的人也不承认,就替陶渊明解释,说这“镇军”错了,不是镇军将军,是“镇北将军”吧?大家就给他改,改来改去的,不要让他跟桓玄刘裕做官。可是这不能随便改,就跟这诗不能改一样。陶渊明真的给他们做过官,而给他们做官也不是没有缘故的,刚才我就说了,求仕有的时候是为贫,有的时候不是为贫,是为了什么?为了“功”。陶渊明给桓玄出来做官,为什么?所以陶渊明这个人虽然简单,可是他非常不幸,生在那样一个乱七八糟的时代。所以你要讲他就要牵扯到这些杂乱的背景。

  我们说司马氏是东晋的皇族,当时掌权的是司马道子和他儿子司马元显,皇帝的大权旁落,所以桓玄就起兵,他当时有两个名义,一个是讨伐司马道子、司马元显,这是所谓“清君侧”,就是皇帝身边有了专权的小人,我们替皇帝清除他们;一个就是平定当时沿海的孙恩卢循的起义,这样他就出师有名啊。所以当桓玄刘裕那个篡逆的野心还没有显露出来以前,他们是为国家平定战乱,所以陶渊明是参加了他们。而且陶渊明参加桓玄还有一个关系,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曾经是桓玄的父亲桓温的部下,所以当桓玄要起兵,说是“清君侧”讨伐司马道子父子,说是要平定海边的叛乱,这个陶渊明当然可以参加。

  陶渊明不是没有立功之心,他也有立功之心。我们再看一首陶渊明的诗,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的第五首,“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说我想到当我年轻的时候,我虽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快乐的事情,可是年轻就是快乐的事情,“欣豫”就是内心充满了欣喜,充满了和乐,“猛志逸四海”,我当时也有远大的志向,想立一番功业,“骞翮思远翥”,“翮”就是鸟的那个很硬的翅膀,“搴”是举起来,我也想举起我的翅膀“远翥”,就是飞到远方去;陶渊明还有一首诗,《拟古》九首的第八首,说是“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所以从这些个地方来看,陶渊明少年的时候也曾经有过要建立一番功业的心。

  那现在我们就知道,陶渊明第一次做这个江州祭酒是因为“家贫”,孟子说的“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特别是因为他的母亲年老,他要奉养父母,出来做官是应该的。那么后来他做了两次参军,这个就不是单纯的因为“家贫”了,这是因为他曾经有一份建功立业的心。每一个人都不愿意白白地过一辈子,尤其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总是“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而现在桓玄起兵要“清君侧”,要讨平叛乱;刘裕的起兵是要平定桓玄,也是要安抚国家的,所以他就做了两次参军,那是为了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