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渊明与《桃花源记》

时间:2021-08-31

  导语: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桃花源记》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陶渊明与《桃花源记》,欢迎阅读!

浅谈陶渊明与《桃花源记》

  在两晋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有三个名士隐居浔阳,人称“浔阳三隐”。其中一个人称“五柳先生”的在柴桑(今江苏九江西)耕种田地,空闲时赋诗读书,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其乐的生活。他留下120多首诗,其中尤以田园诗最为精彩,因此赢得了中国“田园诗之父”的殊荣。他就是驰名中外的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叫陶潜,他的上几代人都在晋朝朝廷为官。曾祖父陶侃坐过大司马,祖父和父亲曾做过太守一类的官。传到陶渊明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生活艰难。但是,他在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的家风熏陶之下,从小好学,博览群书。正所谓“少年罕人事,游在好六经”。它不仅知识渊博,才学过人,而且在少年时就产生了“追求仁政”“辅佐明君”的思想,“猛志逸四海,骞翮(he和)思远翥),立志做出一番“大济于苍生”的功业。

  陶渊明也曾想通过仕途来实现自己的壮志,但现实生活却使他的梦想破灭了。因为他生活的时代盛行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政治极其腐败黑暗。人才的录用晋升采取的是“九品中正”选举法。选择官吏既不问文武才能,也不必看吏治考绩,只看家世出身。门第高低决定官位大小,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官场里大贵族大官僚们勾心斗角,倾轧残杀,污浊不堪。他们对门第卑微的下僚趾高气昂,滥施淫威,处于这种世态,出身没落的陶渊明自然不可能得到施展才智,实现壮志的机会,他不得不以一次又一次的消极退隐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