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博物学解读

时间:2021-08-31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流传下来的诗歌数不胜数,而唐朝时期,是诗歌最为鼎盛的时期,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一大批伟大诗人。唐诗如同一个巨大的万花筒,涵盖的内容极为繁杂和宽广。古往今来,不少学者潜心研究唐诗,然而,从科学的角度研究唐诗,还并不多见。胡淼著《唐诗的博物学解读》,立足现代科学的立场,主要从植物学、动物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的维度,试图揭开掩藏在唐诗内部的“文化密码”。

  自然科学维度下的唐诗

  博物学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门古老学问,指对自然领域所作的宏观层面的观察、描述与分类。《唐诗的博物学解读》这本著作的问世,一方面还原了古代历史中的自然科学常识,另一方面从理性的维度挖掘了古代文学的自然魅力,本书将文学与科学融通,极大地拓展了唐诗研究的深度、广度与力度。

  《唐诗的博物学解读》一书的作者胡淼先生,1961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植物保护系,他虽然长期在基层从事植物保护工作,可对于古典文学情有独钟。本书是继他的《诗经的科学解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后的又一力作。书中收录了唐代120多位著名诗人的500首诗篇,对诗中出现的自然科学相关问题作了精到的解读。对唐诗中涉及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天文、地理、气象和水文等等,进行了科学分析,纠正了历代注释和理解上的差错,赋予千年古诗全新的现代面貌。

  唐诗是瑰丽的艺术殿堂,在这个殿堂之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宝藏。唐朝时期对于当代社会而言,科学并不算发达,但是诗人们对大自然的观察能力,丝毫不亚于今人。一千多年来,中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历经了巨大的变迁,当时的一些植物、动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深处,加上诗歌对语言高度凝练的要求,使得不少唐诗中所牵涉的动植物和自然现象,成为无解的难题。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揭开其中的一些秘密,这对于重新认识唐诗的魅力,无疑大有裨益。在阅读本书时,我不禁联想到台湾植物学家潘富俊的一本著作《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在这本著作中,他的视角是中国古典文学与植物的关系。由于该著作涉及的古典文学作品过于繁多,以至于在分析古典文学中的植物科学时,不免泛泛而谈。而《唐诗的博物学解读》不一样,主要的分析对象是唐诗,并且“剑指”科学领域具有争议性的名诗名句。从科学格局和文化视野两个方面来看,笔者认为,此书在研究的专业性方面更高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