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节序诗的情感寄托论文

时间:2021-08-31

  《文心雕龙·物色》:“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随着时间的推移,四时轮回,节序不断的变迁,心随物动,人们的内心不免有所感发。由此,节序逐渐成为诗人笔下诉诸的对象,成为诗人情感寄托的支点。据笔者统计,苏轼节序诗达103首之多,包含了诸如元日、上元、寒食、端午、中秋、九日、冬至、除夕等节序。这些诗歌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展现了诗人细腻的内心世界,寄托了作者深沉的情感体悟。

  一、士大夫悲天悯人的情感寄托

  时光变幻,春秋代序,万事万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苏轼作为一名封建士大夫,他为生民立命的决心始终没有变。《宋史》记载: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则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在幼年的苏轼心中,儒家积极入世、为民请命,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士大夫使命已经形成。特别是在节序交替的特定氛围中,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更加强烈。

  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试图改变朝廷积贫积弱的局面。由于和王安石变法方式相抵牾,苏轼自请外放。熙宁七年,苏轼调任密州知州。密州是一座人穷地僻的山城,连年灾荒,人民苦不堪言。在密州两年任期内,苏轼怀着一颗士大夫为民请命的心为密州人民做下许多实事。任期满,苏轼离开密州回京师,正值岁末除夕,大雪阻挡去路,看到此情此景,苏轼于是写下了《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这首诗。

  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东风吹宿酒,瘦马兀残梦。

  葱昽晓光开,旋转余花弄。下马成野酌,佳哉谁与共。

  须臾晚云合,乱洒无缺空。鹅毛垂马骏,自怪骑白凤。

  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

  春雪虽云晚,春麦犹可种。敢怨行役劳,助尔歌饭瓮。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除夕、元日是最重要的节日,受民众高度重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是夜,禁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除夕夜,家家户户热闹异常,人们往往围炉团坐,许下美好的祝福,祈求年年平安顺利。而诗人此时正在行役途中,本应该思念家人团聚的快乐,但是他想到的却是广大贫苦农民在新的一年能否迎来庄稼的丰收。在此首诗中,诗人叙述了他亲眼看到东方三年大旱,农民颗粒无收,百姓们逃荒流离失所;老农释耒叹息,痛心不已的悲惨场面。恰在此时,纷纷扬扬的大雪飘落下来,虽说春雪晚来了一些,但他告诫农民种植春麦为时未晚。与农民可种麦的欣喜相比,诗人哪里还埋怨行役的辛苦。在这新年最重要的节序变换中,苏轼不是感慨舟车劳顿的辛苦,也不是叹息新年家人无法团聚悲凉寂寞,而是为晚来的雨雪欣喜歌颂,士大夫悲天悯人的情怀令人敬佩。熙宁六年(1073),苏轼通守杭州。正值立秋,苏轼作《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