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节序诗的情感寄托论文(2)

时间:2021-08-31

  二、游子眷恋故乡的情感寄托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人们的安土重迁和对故乡的依恋,这也是我国人民传统观念中的归属感。特别是在浓厚的节序氛围里,这种感觉在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尤为强烈。

  苏轼踏入仕途以来,很少有机会回到故乡。久在异地他乡的诗人,难免会想起自己成长的一方山水。从心理学上讲,人们的情感相对稳定,当有一个契机触发某种思恋的情绪时,人们的感情往往迅速涌上心头,不可遏制地喷发出来。节序的变换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契机。嘉祐七年(1062)岁时,苏轼一个人在凤翔。岁晚,轼怀蜀之风俗,作馈岁、别岁,守岁诗寄弟辙。诗歌原题为《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在诗题中,作者交代了岁晚家乡特有的风俗。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

  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

  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在《馈岁》中,诗人笔下展现了一幅精彩的风俗画。一年的农事,大家不辞辛苦,相互帮忙,终于大功告成,各有所收。岁暮欢乐的时光稍纵即逝,为了难得的美好欢愉,人们不计较物品的好坏,以物相赠,恐怕错过了大家一起庆祝的时间而留下遗憾。接下来诗人描写了馈岁之礼,人们不管贫富都加入到馈岁的行列之中,各有所乐。在这特定的节序环境氛围里,诗人尽情的展现故乡醇厚的风俗,想置身其中,而又身不由己。“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总束全文,不言思家,而在佳节期间,歌颂故乡习俗,叹无人共举乡风,一种无法遏止的思念家乡之情流于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