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繁复主题后的干谒目的(4)

时间:2021-08-31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李白在长安的三年情状,也许能窥李白干谒最终不成功的原因了。

  玄宗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李白四十二岁。四月,游泰山。夏,与子女一道至南陵(今安徽省南陵县),欲游越中。玄宗征召入京,返南陵。秋,赴长安。与太子宾客相遇,贺以“谪仙人”称之,复推荐于朝廷,得玄宗优遇,命为翰林院供奉。

  天宝二年,癸未(公元743年),七月,武昭王(出身于皇族的李白的先祖)的孙子准隶于宗正寺(登记具有皇族身份的机关)编入皇族户籍管理。李白待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宫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天宝三年,甲申(公元744年),正月,贺知章请度为道士,玄宗许其还乡中。李白四十四岁。春正月,送贺知章归越。三月,自知不为朝廷所用,上书请还山。赐金,离长安而去。初夏,与杜甫识于洛阳。

  皇帝的征召、皇族血统的归认、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荐举是他人生最好的机遇期,玄宗将他放在翰林院待诏也正是考察他的关键时期。李白一没通过科考,二没有任何执政的经历和经验,三又拿不出像样的治国方略,这就很难让人相信他会是个合格的官员。翰林供奉虽不是正式官职且没有实权,但在这个职位上可以较快地熟悉朝廷的大政方针,了解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研究治国安邦的方针政策等等,为今后走上高一级的官职奠定基础。然而他恃才自傲、言行无束、放浪不羁的个性不仅说明他为人处事的单纯,更展现他政治上的幼稚和低能。  要之,社会时代背景的映射,诗人身世经历、性格特质、价值追求及其审美取向的差异,都决定了作品的情感和主旨各有其特点。只有“论其世,知其人”,才能对作品作出准确的理解,才能把握诗歌的主旨,进而能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故此,通过世、诗与人的微观体察,我认为,《蜀道难》是一首隐于复杂主题后的干谒诗――不知方家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