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繁复主题后的干谒目的(3)

时间:2021-08-31

  3.唐末王定保《唐摭言》第七卷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日:‘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再从诗中看,亦可证明此说可靠:首先,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再说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这些都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而且排列得如此有序,绝非偶然。其次,诗中又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问君西游”“侧身西望”等,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大概就不会这么说了。而且,据李白年谱考证,李白出蜀是沿长江三峡路线,以后终生未回蜀,故此,《蜀道难》是他依据前人诗篇或其他资料虚构而成的,并非亲身经历的有感而发,而是为“干谒”量身定造的。

  唐朝孟棨《本事诗》中也有佐证:(贺知章)读未尽,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问日。《新唐书・李白传》也有记述:贺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从目的到过程再到结果看,这首诗是李白一生许多首干谒诗文中最为成功的一篇。

  4.唐代诗人多用《蜀道难》《行路难》《拟行路难》来表现自己的人生仕途的艰难。《蜀道难》里,李白用蒙太奇式的手法串起一组组镜头:那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图画,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飞湍、瀑流、悬崖、转石带来的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由远及近,由静到动,由慢变快,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排山倒海之势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摹,达到想落天外的地步。诗人正是以蜀道之难喻人生仕途之难来唤起贺知章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