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繁复主题后的干谒目的

时间:2021-08-31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蜀道难》:繁复主题后的干谒目的。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蜀道难》:繁复主题后的干谒目的

  《蜀道难》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天宝(公元742年~公元756年)初年。这首诗李白袭用了乐府古题,其主题众说纷纭,今人归纳了下面几种,可信度都值得商榷:

  (1)忧杜说。据李白年谱考证,李杜相识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洛阳,而此时李白已赐金放还,《蜀道难》成诗于他们相识之前。(2)刺琼说。此说也缺乏根据,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至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期间曾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并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径,更有极度想入京做官的念头。(3)讽喻说。这种臆测也难以服人,玄宗避乱入蜀那是李白成诗后将近十年以后的事了,李白还没有到这种先知先觉的程度;还有说模仿杜甫的《北征》更为牵强,这不符合李白的一贯个性。(4)劝谏说。细细考察一下,我们会发现,李白是一个长于诗才、短于政事,更是一个拙于政治的人,否则,也不会有晚年的急不可耐、不辨青红皂白地投到李帐下当幕僚的事了,如果说“著其戒”成立,那也非李白首说,而是前人本题成说的延续。(5) 送别说。此说在诗中就显矛盾,梳理一下《蜀道难》内容发现:“远道之人胡为乎来”与“不如早还家”并非指向同一人,因为这里友人还没有上路,那里怎么就可以对他说“不如早还家”,而且据李白年谱中记载,送友人王炎那也是此作之后的事了。(6)仕途说。此说虽然符合诗人当时的人生行状。但主旨似有单薄瘦弱之感。(7)即事说。此说虽见解符合题旨,但思想过于狭窄单一,也不合这种古题一贯的风格,如刘孝威、阴铿的《蜀道难》。(8)咏叹说。此说虽属正解,但难免有附会拔高之嫌,暗逆了诗人当时的人生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