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繁复主题后的干谒目的(2)

时间:2021-08-31

  其实,这首诗表面上写蜀道艰险,实际上是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求仕中多舛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其本质上是诗人借这首诗有目的地向贺知章进献的干谒诗。其理由如下:

  1.唐继隋进行科举取士,实际上却是科举与荐举并存。荐举主要发生在省试中,一些权贵或文坛巨公往往于科考前对某举子加以揄扬甚或向主考官保荐,从而人为地促成其中举。这样做,一方面培植党羽,增强政治势力;另一方面奖掖后进,使自己获得“伯乐”的美名,甚至皇帝也有过向主考官荐人的事。朝廷既开荐举之路,士子因而也就必行千谒之事。为了仕进,士人们纷纷干谒,高适曾有“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之举,文人也就“不问士行文艺,但勤于请谒,号日 ‘精切’”。

  李白是个功名心极强的人,有着强烈的“安社稷”“济苍生”的儒家用世思想。但李白既看不起“死章句,废清议”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历抵卿相”,和其他边走科举边行干谒的人如朱庆余、孟浩然等很不同。因此,在李白的诗文中他极度仰慕80岁在渭水边上遇文王、90岁封为齐侯、建立了不朽功业的姜子牙,仰慕筑过墙、后来建立伟大功勋的傅说,仰慕隐于高阳酒肆、后来不费一兵一卒就为刘邦取得72座城池的郦食其,仰慕鲁仲连、宁戚、范蠡、苏秦等人。

  2.李白是盛唐诗人中写过干谒诗文最多、干谒时间最长的人之一,至少有近四十年的干谒历史。“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开元十三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游江陵,泛洞庭,登庐山,下扬州,后留住湖北安陆。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又以安陆为中心,西入长安,东游梁宋、齐鲁。他曾隐逸学道,想走终南捷径以出仕。曾投赠诗文,不惜屈尊干谒地方长官,希望得到引荐:在岷山,李白干谒过广汉太守;在成都,他干谒过益州长史苏颈;在蜀中,他干谒过渝州长史李邕;在安州,他干谒过都督马正会、长史李京之、裴长史等;在襄阳,他干谒过荆州长史韩朝宗。李白还向唐玄宗进献了《明堂赋》,干谒过玉真公主和秘书监贺知章等等。期待着有朝一日“乘舟梦日边”。从二十四岁即决心“莫怪无心恋清静,已将书剑许明时”,到中年时的“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再到老年时的“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李白在干谒之事上是积极主动的,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行为。故此,初到长安的李白,自然会向当时的文坛领袖、政坛元老贺知章干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