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爱情浅释(3)

时间:2021-08-31

  三、卑弱的媳妇,伟大的母亲

  古代女性的地位,并非由于先天的特质,而是由以男性为主的社会文化所塑造而成的。《诗经》中有许多关于女性的诗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心理,以及对女性的要求。女子生来就注定无法与男子享同等的权利,也没有同等的期望和责任。可以说,社会对女性的期望非常低,不要求她有自主的能力,只要求她顺从。因此,女性被强化为卑弱的气质,而终身成为被支持者。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女性的婚姻也是很悲惨的。在婚姻中她们被要求做一个贤妻良母,而且她们也差不多是相当自觉的在做的。可是一个贤妻良母并不好当,受苦受累是她的责任,挨打挨骂是她的义务,权利则是没有的。能够不挨打挨骂便是她的福气,能不被休弃便是她的造化了。

  可是古代女子,对于寻找归宿,是极为迫切的。婚姻是女性最佳的生存保障,如《召南・�有梅》即道出了女性吉时未嫁的恐慌。然而,女性一旦出嫁了,是否保证从此可以安然栖身?当然是未尽如此。故而,古代中国女人的幸福是有赖于跟她们终身作伴的男人。女人的受苦,多由于男人的暴戾粗鲁。倘男人天生情理、脾气好、慎思虑,女人便不至于受苦。然而即使是一个优秀的男人,夹在母亲和妻子的中间,也很少冒着忤逆母亲的罪名而维护妻子的。在中国大家庭中,媳妇的生活负着许多责任,实在是一种艰难的生活。因此,纵观中国女人的历史,是一部悲惨的历史,一部忍气吞声的历史。可是令人可叹的是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下,所有小孩子,包括男孩的教育却是掌握在女人的手里。估计林语堂先生说的中国人忍耐的德行便发端于此吧。古代中国女人的地位如此低下,而家庭的主导权以及小孩的养育权却牢牢地抓在女人的手中。

  《史记・周本纪》说:“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列女传》称其“生十男,亲自教诲。自少及长,未尝见邪僻之事。文王继而教之,卒成武王、周公之德。”周室由古公�父到季历、文王三代,都有贤妃良母助兴周室。所以能形成姬周王室七八百年的宗室王朝,都是由其上辈“齐家、治国”的德育教化而来,并非偶然徒然地提三尺剑,一战功成而得的天下。因此,后世尊称别人的妻子叫“太太”,便是从周室有三位“太”字辈贤妻良母,母仪可风的典故而来,并非是随随便便的口头语。《思齐》一诗歌颂文王善于修身持家,治国有方。但同时也歌颂了女性,从侧面表明一个伟大男人的身后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一个伟大儿子的母亲,是一个伟大母亲。林语堂先生也说:“女人倘做了母亲,她的人格当会更伟大。”甚至可以这样断言:“中国的家教,从古到今一直得力于中国母亲的教育。”若云现代的女性的解放,我想解放的重点理当是放在“贤妻”这块,至于“良母”这块大可保持并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