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国风”的质朴风格(2)

时间:2021-08-31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样,“国风”中的作品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的反映。

  周代初年,社会是动荡不安的,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给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周灭殷后,把殷遗民作为奴隶,组织他们耕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从而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成康之治”的太平局面。《史记・周本纪》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在这样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情况下,周代的社会组织和文化思想比较殷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严密,标志着西周时代的文明,当然也是奴隶们的苦难。

  但好景不长,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周贵族逐渐过着“耽于逸乐”的生活,政治日趋腐败,阶级矛盾趋向尖锐化。夷、厉以后,国势渐衰;幽王被杀,平王东迁,更因内忧外患重重,王室的统治势力日益衰微,已失去控制诸侯的力量,因而诸侯各自为政,互相争夺,攻城掠地,无日宁息,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短暂的和平安定,长期的动乱流离,使西周时期的人民更深刻地感受到和平生活的美好、动乱的痛苦、社会的种种不平。长期的残酷的剥削压迫,非人的奴隶生活,繁重的体力劳动,都使奴隶们思想感情的郁积达到了沸点,作者面对这样的现实,强烈地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唱出了人民的心声。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是“国风”质朴艺术风格形成的必要条件。更深刻地说,这种质朴的风格来源于蕴含在劳动人民身上的那种淳朴、可爱的性格,那种无限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的崇高理想,那种对黑暗现实、统治阶级的清醒认识和切身感受,那种疾恶如仇、勇于反抗的优秀品质,一句话,来源于那个特定历史环境的人民和人民的生活。没有这样的人民、这样的生活,怎么会产生具有这样风格的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