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博喻析

时间:2021-08-31

  在《诗经》国风中博喻见于邶风和卫风,基本上都是助益于人物塑造,通过系列形象化的比喻增强了艺术形象的鲜明生动。

《诗经》国风博喻析

  比是《诗经》最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在这一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上,相比较其他国风而言,邶风和卫风的突出特点是博喻的运用。“博喻”二字并现,初见于《礼记・学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孔颖达《疏》:“博喻,广晓也。”①初时,博喻指的是一个人对知识掌握的广度,后来作为修辞用语的博喻虽然亦能起到广晓的作用,但基本是被固用为一个修辞用语了。博喻是一种表现力非常强的极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修辞方式,宋陈对比喻的种种情形予以详细考察,在他划分比喻的十种变格中,有一种他称之为博喻:“取以为喻, 不一而足。”②也就是申明博喻是连续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比喻句来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从而达到非常之效的比喻方式。博喻多见于我国古典文献,陈选取了《尚书》和《荀子》中的语句示例:“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壶也。”④先秦文献中的博喻甚繁,仅举《庄子》一例,《齐物论》解释风的成因时,用系列比喻描述百围巨木窍穴的形状和风的不同声响:“似鼻,似口,似耳,似,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者,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这样一比,使得窍穴具体可想,风声生动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