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雎》中看“淑女”的美丽

时间:2021-08-31

  《关雎》中淑女之美,不仅仅是外在美与内在美,还有时代赋予她的色彩。

  《关雎》是诗经“国风”的章首篇,素有“中华第一爱情诗”之称,“窈窕淑女”成为人们心中爱与美的典范。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淑女”一词作出注解,赋予了她更多的色彩。

从《关雎》中看“淑女”的美丽

  一、淑女之美在于“窈窕”

  鲁说曰:窈窕,好貌。

  今人也常将“窈窕”解释为姿色漂亮。但“窈窕”仅指女子外貌之美么?

  《方言》中“凡美色或谓之好,或谓之窕。美状曰窕,美心曰窈。”,凸显女子由内而外的美。不过现代学者认为窈窕作为联绵字,不应分开解释,《方言》难免牵强附会之嫌。但也可看出当时作者对“窈窕”一词的寄望。

  “美”之一词过于宽泛,这种美是明艳的美还是素雅的美,是豪放的美还是婉约的美呢?以下注释给了我们答案:

  《诗・毛传》云:“窈窕,幽闲也。”

  薛释:“窈窕为贞专貌。”对此王先谦认为,“主其根心之容而言,以应上文之雎鸠贞一之旨,于义最长。”

  可见“窈窕”之美是一种幽静娴雅、深远的美。闻一多在《风诗类抄》中道:“《关雎》,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可同样是貌美的女子,“游女”却面临截然不同的待遇:在《汉广》中有“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一句表达对轻浮、淫逸的女子的不喜。

  由此也看出当时的审美倾向是幽静娴雅的女子。她们的这种气质也给人以淑德、忠贞的印象。如果拿好莱坞巨星玛丽莲・梦露和奥黛丽赫本作比,一性感外放,一文静内敛,那么按照当时人们的审美,奥黛丽・赫本更符合君子所求的美的标准。

  但“窈窕”是君子对淑女的第一印象,只是浅层次的接触,接下来让君子“寤寐思服”的却是其内在美德。换而言之前文所说的“见而悦之”也包含着对从女子由内而外的文静气质中遐想出的种种美德的思慕与追求。由此可见人们对《雎鸠》中的“淑女”之美更关注的是其“淑德”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