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2)

时间:2021-08-31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篇二

  周恩来在少年便胸怀大志,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毕业时,他给同学留下的临别赠言--原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道出了他的理想和抱负。“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首写给同学的诗是他对内心世界淋漓尽致的真实写照。周恩来在人生道路上前进的不竭动力正是源于对理想的苦苦追求。

  周恩来的少年生活充满辛酸与苦涩。9岁时,生母万氏因病悄然西归,一年后嗣母陈氏魂断梦里。人生最大的痛苦莫够于失母之痛。一颗幼小的心灵承受着两次失母的打击,一双无助的眼睛眼睁睁的看着一位位至亲至爱的人悄然而去。我们不难想象他内心犹如刀割般的苦痛。

  恩来并没有因为母亲的离去而放荡不拘,而他却用稚嫩的肩膀托起这个家,支撑门庭。他开始学会了如何梳理人际关系而不得罪人;他开始学会了如何张罗应酬而不失体面;他开始学会了如何分配家庭开支而不奢侈浪浪费。

  1910年恩来离开淮安到东北堂伯父家定居,开始他的漂泊生活,辗转于东北、天津、日本、法国。在天津南开大学,他受到很好的教育,深受新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启迪,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开始为寻求改变旧制度而奔波操劳,为中华之崛起而发愤图强。

  恩来的少年充满了坎坷与辛酸。在坎坷中,他磨练了他的毅力;在辛酸中,他体验了人生,懂得了忍受。

  恩来在少年踌躇满志,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思想,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自我鞭策。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篇三

  周恩来12岁那年,大伯周贻庚托堂伯周贻谦把他带到了沈阳。大伯父一直单身在沈阳,大伯母远在天津,周恩来来到沈阳,大伯父非常高兴。他喜欢喝绍兴黄酒,常常让侄儿陪他喝几盅。

  周恩来来到沈阳是夏天,可是这里与家乡的景色大不一样,看不到美丽的岸柳,看不到无垠的绿浪,只看到那稀疏的野花。本来,大伯父要让他在沈阳读书,但是学校在修道,先让他去堂伯父那儿的银岗书院读了半年,然后进了沈阳的东关模范学校,一学3年。

  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学堂,开设的课程不少,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物理)、英文、图画、歌唱、体操等几门课,既学经书,又学西方的哲学,周恩来喜欢。学校里有钱人家子弟多,周恩来虽然家境不好,但学习非常刻苦努力,经常名列前茅,可以说是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在东关模范学校的3年,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上课专心听讲,遵守纪律,课后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进步很快,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他都名列第一。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让全班同学传阅,有的作文,比如他写的《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颖,论述精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因而轰动了全校,并在全省举办的教育成绩展览会上展示,还收入《学校国文成绩》一书。有一位历史教师高戈吾,发现周恩来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非常喜欢他,经常借给他一些反映历史上热心变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和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他还在课外读了《离骚》、《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学者作,他特别赞赏《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周恩来得到许多教师的赞赏,如国文老师在他的作文上批语:“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还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书,从未见过这样好的学生,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呕心沥血也心甘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