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名人小故事

时间:2021-08-31

  周恩来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周恩来的名人小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周恩来的名人小故事篇一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特别时行戴毛主席像章,毛主席像章越来越大,越来越精致,这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爱戴之情。

  敬爱的周总理胸前也戴了一枚毛主席像章,但是他戴的不是当流行的圆形毛主席像章,而是一种长条形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章。这枚纪念章上,1/3的地方是毛主席头像,2/3的地方是毛主席书写的“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有一回,周总理去广州,宾馆里的女服务员胆子挺大,要跟周总理换像章。那时候,如果能得一枚好像章,可是一件了不起的收获。周总理笑着说:“你喜欢我戴的这枚,好啊,那就送给你。”一听这话,姑娘赶紧自己动手摘下了周总理戴的像章,又把自己戴的那枚毛主席头像纪念章给周总理别在胸前。到了晚上,周总理又把那枚毛主席头像纪念章摘下来,仍然换了一枚为人民服务纪念章戴在胸前,这枚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纪念章一直戴到他去世。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可是,充分体现了敬爱的周总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鞠躬尽瘁全心为人民,是敬爱的周总理伟大一生的光辉写照。这里,讲几个周总理生前把自己置身于人民当中,与人民同甘共苦,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吃穿冷暖,把全部的爱献给人民群众的故事。

  周恩来的名人小故事篇二

  周恩来在少年便胸怀大志,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毕业时,他给同学留下的临别赠言--原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道出了他的理想和抱负。“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首写给同学的诗是他对内心世界淋漓尽致的真实写照。周恩来在人生道路上前进的不竭动力正是源于对理想的苦苦追求。

  周恩来的少年生活充满辛酸与苦涩。9岁时,生母万氏因病悄然西归,一年后嗣母陈氏魂断梦里。人生最大的痛苦莫够于失母之痛。一颗幼小的心灵承受着两次失母的打击,一双无助的眼睛眼睁睁的看着一位位至亲至爱的人悄然而去。我们不难想象他内心犹如刀割般的苦痛。

  恩来并没有因为母亲的离去而放荡不拘,而他却用稚嫩的肩膀托起这个家,支撑门庭。他开始学会了如何梳理人际关系而不得罪人;他开始学会了如何张罗应酬而不失体面;他开始学会了如何分配家庭开支而不奢侈浪浪费。

  1910年恩来离开淮安到东北堂伯父家定居,开始他的漂泊生活,辗转于东北、天津、日本、法国。在天津南开大学,他受到很好的教育,深受新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启迪,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开始为寻求改变旧制度而奔波操劳,为中华之崛起而发愤图强。

  恩来的少年充满了坎坷与辛酸。在坎坷中,他磨练了他的毅力;在辛酸中,他体验了人生,懂得了忍受。

  恩来在少年踌躇满志,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思想,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自我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