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矛与盾教学实录(2)

时间:2021-08-31

  ——(盾),这是——(矛)。

  师:谁知道“矛”和“盾”各是用来做什么的?

  师举盾问:“盾”是用来做什么的?

  生:“盾”是打仗时用来抵挡兵器的。

  师:也就是用来——

  生:防御的。

  师:它是一种兵器。

  师举矛问:“矛”呢?

  生:“矛”是拿来进攻的。

  师:“矛”也是一种兵器。简而言之,它们都是兵器。 “盾”是用来防御的,“矛”是用来进攻的。

  师:我发现我们班大部分同学对古代兵器还有点研究。接下来,我想问问你们,什么样的“盾”是好

  盾,什么样的“矛”是好矛?

  生:就是,能防住任何兵器进攻的“盾”是好盾。

  师:也就是它必须非常的——

  生:坚硬。

  师:换个词,

  生:坚固

  师:坚硬牢固,坚固。非常坚固,能够抵挡任何东西的进攻。

  师:那什么样的“矛”是好矛呢?

  生:能让那些防御的东西被穿透。

  师:理顺地说,能够穿透任何东西,这样的矛就是——

  生:好矛。

  师:你和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楚人是知音啊,心有灵犀——

  生:一点通。

  师:我看是不点都通。楚人也是这么想的。楚人是怎样宣传他的“盾”的?

  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师相机把“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板书至黑板。)

  师:请你来读。

  生读。

  师:这句话的确是楚人的原话,但楚人的语气不是这样的。楚人是怎样的语气呢?

  生:吾盾之坚——

  师:你先说该用什么样的语气。

  生:夸耀的语气。

  师:你怎么知道是夸耀的语气呢?

  生:他把他的“盾”说得那么好。

  师:能不能抓住关键的字来告诉我?

  生:誉。(师相机出示“誉”的生字卡片)

  师:哪个誉?——荣誉的`“誉”。这个“誉”字的意思就是——

  生:夸耀。

  师:请你带着夸耀的感觉来读。

  (生读)

  师:请坐。哪位同学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坚硬——坚固,什么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师:我的“盾”非常坚固(强调坚固),带着你的体会,请你读这句话。

  生有感情读。

  师:好,把我们的体会送到这句话里去,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那楚人又是如何宣传他的“矛”的呢?

  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师相机板书于黑板上。)

  师:这一句话,楚人同样是——

  生齐说:夸耀。

  师:誉其矛曰,请你读。

  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好,请坐,这是你的体会。

  师:这句话谁来说说它的意思。

  生:我的矛非常锐利,能穿透任何东西。

  师:我的矛非常锐利,非常锋利,可以穿透任何东西。请你读。

  生接着读:“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好,有感觉了,谁还来读这句话?

  另一生读:“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小小年纪,却把楚人读活了。像她一样,我们再来一起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那按照楚人这样的说法,他的“盾”绝对是个好盾,他的“矛”也绝对是好矛,可是能卖出去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说他的“矛”非常锐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又说他的“盾”非常的坚固,什么东西都穿

  不透,那他们俩就互相矛盾了。

  师: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生齐说:自相矛盾。(师相机板书:自相矛盾)

  师: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和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是有缘分啊。当时,人们也是这样想的,从哪句话看

  出来?

  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师相机板书“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师:停一下,她说用你的矛——这里要注意一个字,“子”的意思就是——

  生:您。

  师:中国是文化礼仪之邦,即使反问都用“您”。用您的矛——开始。

  生:用您的“矛”去刺您的“盾”会怎么样呢?

  师:他让楚人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会怎么样呢?它无非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刺穿,刺穿了

  就说明“盾”就不好,和这句话——(生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矛盾了。如果刺不穿

  呢?说明他的矛不好,和上面这句话——(指着板书“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矛盾。所以

  他是回答陷还是不陷呢?

  生:不能回答。

  师:不能回答,那他怎么办?

  师生同说:哑口无言,弗能应也。

  师:这句话问得好啊,问到点子上了,问得楚人是弗能应也。谁问的?

  生:来观看的人问的。

  师:书上两个什么字?

  生:“或曰”。(师板书)

  师:“或”字什么意思?

  生:有人。

  师:那“或曰”就是——

  生:有人说。

  师:这“有人”可能是谁呢?他可能是位白发苍苍的——

  生1:老者。

  生2:刚刚懂事的小孩。

  生3:年轻小姑娘。

  生4:中年男子。(教师请这4位学生分别站着)

  师:现在我就把楚人请来,你们问问他。我就当一回这个楚人。(师扮演“楚人”,4学生扮演各自

  角色。)

  师问生1:老人家,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生1: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师现“弗能应也”状。)(掌声)

  师问生4:这位大伯,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生4: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