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层面解读《沁园春·长沙》(3)

时间:2021-08-31

  诗人的个人命运

  诗人在1923年和1925年两次入湘,均被当时称霸湖南的军阀赵恒剔所追捕,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仅仅几个月内,我们组织了二十几个以上的农民协会,同时引起了地主的怨毒,要求将我逮捕。赵省长派兵来抓我,我逃到广州。”(《毛泽东自传》)“逃到广州”,是指诗人1925年深秋,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理解这首词。

  “独”是独立不羁的人格,是沉着、镇静,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是个人命运的急湍激流中的中流砥柱。这是难能可贵的。

  不仅如此,我们再看几个用词。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林尽染”,“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壮,“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天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翔”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的盘旋回飞的壮志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

  从这首词的运用中,我们可以体察到毛泽东阔大的内心世界,五彩缤纷的精神视野,这不仅仅是逆境中的拼搏,还是诗人灰色际遇中的亮色,是丰富多彩的底色,是“面对大海,春暖花开”,是“冬天到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哲思,是冬天中的诗人心中的春天。所以,当他面临生命的威胁时候,能够“独立寒秋”“怅寥阔”,能够发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激动人心的呼声。

  我们不能把诗人这种拼搏简单地理解成“让暴风雨来的更狂烈些吧!”简单的呼喊。联系诗人以前的诗作,我们会看到诗人的心路历程。

  七绝

  咏蛙

  一九四九年(16岁)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毛泽东在东山书院读书,他的同学们大多是纨绔子弟,衣着华丽,看不起来自穷乡僻境、衣着很差的毛泽东,因为被许多同学疏远,毛泽东在精神上感到有些压抑,一种“知音世所稀”的孤独感不时袭上心头,毛泽东写下此诗。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心态的描述,表现了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就有的抱负和胸怀,也可以说是霸气,很年轻时就显现的帝王之气。

  毛泽东一九一零年秋所作的《七绝•呈父亲》则体现了诗人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不经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少了《咏蛙》诗的个人色彩,更多地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毛泽东要外出求学,父亲不支持他,他毫不犹豫地离家而去。

  然后到了本诗,1925年所作,三相比较,诗人在自己的人生中,不断地发展自己、丰富自己。在个人命运的极其危险时刻,依然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亭信步”。他的精神更丰富了,他的志向更明确了,他的人格更完善了。这对我们是很有教益的。这警省我们要时时发展自己,不驻足不前,要与时俱进,一步一层楼,一层一重天。要记住,时时丰富自己,人生无止境。在生活中,不能自持的人,顺境中往往得意而忘形,逆境中往往沉沦甚至放大痛苦。如中国哈佛学子自杀事件,这个清华大学的学生,在国内学习是一路顺风,搏了家长、老师、同学的赞扬,但到了哈佛,却忽然不优秀,于是自惨生命。今年北大发生了三件学子坠楼的事件。这真是个沉痛的事件,如果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挫折不是终极目标,却是丰富自己的磨刀石,怎可因挫折而自戕。

  自杀事件,决不是勇敢,“懦弱的人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这句话真是大错特错了。自杀,是懦弱,是不负责任,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鲜活的生命的摧残,是可鄙可耻的!

  诗言志,歌咏言。在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下,在个人政治境遇不如意的情况下,在生命受到威胁的险境,毛泽东给我们吟唱了一首昂扬的砺志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