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巾帼英雄光环下的悲剧阴影

时间:2021-08-31

  《木兰诗》: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但是木兰英勇的故事下,隐藏的是一个悲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木兰诗》:巾帼英雄光环下的悲剧阴影。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木兰诗》:巾帼英雄光环下的悲剧阴影

  摘 要: 千百年来,以花木兰为代表的一类巾帼英雄历来被人们奉为古代女性的经典形象。在对《木兰诗》的传统解读中,花木兰始终被定义为忠孝两全、深明大义的女中豪杰。本文将根据这首诗歌的具体内容,以魏晋南北朝社会为阐释背景,并结合当时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状况,对主人公进行全新的剖析与解读。文章挖掘了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残酷社会现实,对封建纲常伦理对古代女性的压迫和束缚加以探讨,并举例论证了花木兰英雄形象背后的悲剧性所在,由此得出《木兰诗》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赞歌,花木兰也不是简单抽象的巾帼英雄,而是男尊女卑社会下的政治牺牲品的结论。

  关键词: 《木兰诗》 形象塑造 封建纲常伦理 悲剧性

  作为一类典型的历史人物,花木兰为传统古代女性展现了独具特色、富有魅力的一面。不仅各个地区的老百姓曾为她建立祠庙、创作壁画,封建上层统治者也对花木兰大加褒奖,并在唐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千百年来,花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更是为各朝文人所称道,赞美之词层出不穷。唐韦元甫曾作《木兰歌》赞花木兰:“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明胡奎《斗南老人集》卷二《木兰辞》[1]对她有如“木兰忠孝有如此,世上男儿安得知”的高度评价。清同治十年《黄陂县志》卷七《木兰志》亦记载:“以女子代父从征,立功异域,上赏不受,复归故里。烈性奇勋,流传千古,谓之忠可也,谓之孝可也。”近代史中,花木兰的英雄形象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意义。晚清时期,花木兰的勇武精神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女学生投身于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中,推动了“男女平等”思潮的大发展。近几年来,歌颂花木兰的各类影视作品也纷纷搬上银幕,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花木兰身上所具有的那种不畏艰难、勇于奉献的女性意识更显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