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巾帼英雄光环下的悲剧阴影(8)

时间:2021-08-31

  总的说来,《木兰诗》表面上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英雄赞歌,但字里行间却给我们展现了一部个人悲剧和时代悲剧,揭露了当时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现实。众多古代女性被套在沉重的伦理道德枷锁下却浑然未觉,这就是鲁迅先生所总结的“集体无意识”生存方式的充分体现:她们被封建传统思想的罪恶所麻木,并无意识地克制着最原始自然的情感,无意识地被封建等级社会压榨和剥削;而这种屈从和盲目却使得她们成为他人口中恪守传统美德的典型,成为其他女性竞相尊崇的模范。由此观之,《木兰诗》所塑造的这类女中豪杰的形象背后,始终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悲剧阴影——正如很多学者所说,花木兰之所以会成为人们口中广为流传的英雄形象,是因为她很好地将符合封建纲常伦理的“忠孝”思想变成了自身具有代表性的精神特质。这便是巾帼英雄光环下的真正可悲之处。  参考文献:

  [1]浙江文丛.胡奎诗集(繁体竖排版).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9.1.

  [2]徐梓主编.张福清编注.中国传统训诲劝诫辑要:女性的枷锁·女诫.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6.

  [3]李俊.木兰男权文化中新型的理想女性形象.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11.

  [4]李俊.木兰男权文化中新型的理想女性形象.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11.

  [5]吴小如著.古典诗词札丛.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4.1.

  [6]王之江.悲剧意识与中国古代忠孝观——以《木兰诗》为例.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5.

  [7]李俊.木兰男权文化中新型的理想女性形象.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11.

  [8]李俊.木兰男权文化中新型的理想女性形象.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11.  [9]李俊.木兰男权文化中新型的理想女性形象.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11.

  [10]洪申我.《木兰诗》的另一种解读.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