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胡适,他们穿越到民国的黛玉与宝钗(3)

时间:2021-08-31

  胡适VS薛宝钗:循规蹈距的道德楷模

  人们常常腹诽宝钗努力与黛玉金兰交好是她收买人心之举,在惯常的左右逢源之外,也许她更希望的是和才智相当的高手过招。如果薛宝钗当真仅仅是一个表里不一、争权夺利的人物,她就不配以“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与黛玉始终并驾齐驱,形影不离的出现在红楼梦全书,甚至共享一个判词,宝黛钗“铁三角”的通篇布局更是无从谈起。作为曹公笔下的“山中高士”,她甚至是个更有层次和深度的人物。

  薛宝钗出身皇商,德才兼备,待选入宫秀女;胡适也出身富庶官宦之家,才华早已显露,被家人赋予重望,一路最过硬的学历傍身。没有经历过太多童年的波折,他们的成长和心态十分健康,因此都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决心和信心。比起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扭扭捏捏、顾虑再三的出场姿态,刚留学归国的胡适是早就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并迅速成为运动领袖和灵魂人物。如同宝钗的通古博今、无所不知,胡适也涉猎广博、兴趣广泛,在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研究领域都有建树,著作颇丰。唯在文学创作上作品寥寥,无法和鲁迅比肩,仅有的一部新诗集也公认具有理论意义而缺乏诗的意境。胡适对中国近代文化的贡献更多是学术建设方面,正如宝钗也更专注于学问的积累。

  他们也都是符合社会规则的人物。宝钗是端庄大方,循规蹈距的大家闺秀典型;胡适虽为新思想贡献终生,却也是旧道德的楷模,和包办的旧式发妻走完一生,在抛妻弃子为常态,追求自由恋爱成风尚的民国实属不易。宝钗和胡适都是性格温和谦让、慷慨大度的和事佬,以乐善好施著称,宝钗偷偷资助邢岫烟,胡适也赞助过林语堂美国留学的学费,随手寄给还是穷学生的李敖就是一千元支票。他们有着好人缘和人品的广泛认可。

  同时,他们秉持的理念也十分相似,胡适留学于注重经验的欧美,师从实用主义的杜邦,主张研究具体的现实的问题,这基本类似于宝钗提倡的经世致用。他们虽然有着适应社会的现实主义,荣华富贵和名利双收却不是他们的真正追求。 表面上,宝钗藏愚守拙、安分守己,可她夺魁的螃蟹咏却是愤世嫉俗的,她针砭时弊、批判起贪官污吏毫不留情,比黛玉有之过无不及,和其一贯的现实主义不符,可见,她内心是有着改造社会的情结的,这和胡适一直提倡的制度改良,好人政府和开明专制不谋而合,这也是 “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传统知识分子思想的必然;更与宝钗豪门准少奶形象十分矛盾的是,她不施粉黛,住得像“雪洞”,对死生轻描淡写,宝玉最早的参禅也是她引的。她身上那种极其强烈的老庄道家出世思想,时隐时现在她的正统的儒家入世的行为中。“任是无情也动人”,她并非天生无情,她的超然靠的是“冷香丸”。

  最早读红楼梦时,看到那长篇累牍的描写冷香丸材料制作过程“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不胜其烦,以为是赘笔,现在才理解,这表明一个人要摆脱“娘胎里的热毒”,要真正修炼平和的品性所要付出的努力和磨练。当鲁迅经常夜不能寐、独自躺在冰冷的阳台水泥地上连许广平都无法理解的时候,他大概也想一蹴而就地摆脱那“热毒”,那也许是儿女情长,也许是国恨家仇,对它的执着使人生斗志昂扬、充满激情,却也让人陷入极端和自我折磨的窠臼,终生难以平静,鲁迅因此痛苦,黛玉则(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走向了灭亡。而宝钗的平衡克制和自我修养让她摆脱了这种世俗的热情,一切以中庸理性为准则行事,不带个人色彩,所以她可以从容的让自己活在某种秩序的框架里面,进取现世的种种。想必一向对老庄推崇备至的胡适也是将把他文字里掩藏不住的拳拳之情换做了终生对社会进步脚踏实地、不问收获的耕耘。可以说,胡适和薛宝钗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外儒内道的完美人格。

  完美总让人生疑,就像他们都难免被人怀疑是虚伪和城府。黛玉最初怀疑宝钗忠里藏奸,鲁迅虽说“最敬陈胡”,也说胡适“像个关着门的房间,门上写着内无武器,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的确,在适应这个世界的炼狱中,他们抛弃了人性弱点,却也牺牲了本有的部分真实和自由。可一个人如果能在风云变幻中不卖友求荣,不落井下石,始终保持高尚的品格,是否虚伪也许已不再重要。无论是五四开端还是身处台湾,无论政治事态如何发展,胡适对鲁迅始终欣赏和赞扬,从未有过微词甚至阻止其他人的诽谤和诋毁,那是一份高山流水的英雄相惜,更是因为坦荡磊落的宽广胸怀。所以看到高鹗续书里宝钗加害黛玉,总觉得如果曹公在世,必不会让心爱的另一女一号如此不堪。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鲁迅这句话是深深理解了宝玉的。在对“悲凉”的感悟,对“华林”的反叛,黛玉是无疑宝玉的知己;但那之后的“领会”参透而超然,宝玉却与宝钗一拍即合。经历了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宝玉或许不再年少轻狂、内心赞同了宝钗的入世。可如同那句“到底意难平”的判词,宝玉尽管钦佩宝钗大隐隐于市的智慧,也曾刹时迷恋过她丰腴的妩媚,他的爱情却“只取一瓢饮”地留给了黛玉。正如娶了理想妻子薛宝钗,最后的精神寄托还是在林黛玉的身上,即使他真走了经世致用的路,应该还是难于忍受,会回归隐于野的洒脱自由。

  和宝玉一样,我们也许年少时血气方刚、嫉恶如仇,大多倾向于摧枯拉朽、破大于立的鲁迅;而经历了人生百味,不免更加理解和支持胡适的中庸、忍耐与改良。即使如此,对胡适始终是一份高山仰止的敬意,对鲁迅仍更为亲近和热爱。或许我们和宝玉一样知道,那些个小心眼和坏脾气,那些软弱、伤感和不安,更像那个同样不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