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胡适,他们穿越到民国的黛玉与宝钗

时间:2021-08-31

  引导语:黛玉与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人物,那么鲁迅与胡适是如何穿越到民国成为黛玉与宝钗的呢?我们通过下文来了解。

  《红楼梦》这部上至宗法哲学,下至饮食男女的未完成之作,几百年来以其博大精深、扑朔迷离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包罗万象的迷雾下的这个 “三角恋”故事里,曹公用笔下精神气质截然不同的两位女主角,表达了他内心中也许最矛盾复杂又难以言说的人生感悟:一个心在世内的人,难免不去羡慕世外的无拘无束,一个心在世外的人,却也不得不被入世的功名和成就所吸引。他面对着中国知识分子永恒的难题:一个人的一生是要效仿魏晋名士独善其身,保持率真奔放的个性,反抗黑暗的现实,不与污浊同流合污;还是归依主流、既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又兼济天下,在适应社会中希求改变社会。

  有趣的是,几百年后,在“乱哄哄你方唱罢(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我登场”的民国大背景下,鲁迅和胡适仿佛林黛玉和薛宝钗从书中走出,在当时珠围翠绕、争奇斗艳的文坛大观园里,作为绝对的主角,带领着各自背后的思想阵营,形象生动再现了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迥异的气质、选择的困惑和殊途同归的理想。

  鲁迅VS林黛玉:蔑视传统的叛逆者

  鲁迅有着和林黛玉一样浑然天成,惊艳四座的文采天赋,且他们的作品都不是缘于苦功和沉淀,而是来自闪光一现的灵气。黛玉不用像香菱一样废寝忘食苦吟,信手拈来就是绝句,而鲁迅当了多年的小公务员,三十八岁出山一作便一鸣惊人,他们有着异于常人的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这种独特和敏锐,让他们难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芸芸众生当中的始终保有那份疏离、独立和清醒:他们都对世俗社会的平庸不屑一顾,对固有的社会规则和价值产生质疑,对礼教对人的束缚发起挑战。制度的腐朽落后、国人的麻木不仁和底层的困苦艰难深深刺激着鲁迅,他无法像一些文人一样蝇营狗苟作壁上观,而是发出来了千百年剖析和批判国民性的最强音,至今余音袅袅,刺痛人心。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在保守和禁锢的时代,她鄙视沽名钓誉的文人,蔑视传统的仕途经济、功名利禄,追求礼教所不容的自由恋爱。他们都是不折不扣的叛逆者。

  同时,鲁迅也和黛玉有着一样的多愁善感和浪漫气质。鲁迅在绍兴会馆里认认真真地描魏碑和黛玉葬花何其相似,而鲁迅幻想中“秋天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著,恹恹的到阶前去看秋海棠”几乎是黛玉的日常功课。他们都对审美有着天生的敏感,对弱小无辜有着人文关怀,与其说逝去和无用的东西上的柔弱和诗意让他们动容,不如说生命本质的探求和感悟让他们真正沉迷。对生命无常的悲悯,对个体尊严的坚持,对纯洁美好的向往,对自然万物的深情,使得林黛玉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美动人的形象。然而,对生命本质的思索和探求绕不开生命的脆弱和悲剧性,不可避免的让人对死亡——生命的最必然阶段有种天然亲近,因此彻骨的悲观和绝望几乎贯穿了黛玉一生,也是鲁迅的真正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