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胡适,他们穿越到民国的黛玉与宝钗(2)

时间:2021-08-31

  鲁迅最真实的自我,也许不在摇旗呐喊的革命口号中,不在匕首投枪的“鸡

  屁股文章”里,而是《在酒楼上》的无聊和颓废、《孤独者》的孤寂和失意,《野草》的阴暗和诡谲里。他不是天生的战士,深知中国复杂的问题并不是笔头可以解决,也早就看清了所有激情和梦想后的倦怠和彷徨。他本想躲在自己营造的精神世界里,时代却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他的才能和一腔热忱让他不可避免的走向前台。他的最伟大之处不是永不屈服的战斗,而是在洞悉了世界的黑暗和丑陋,经历了心灵的挣扎、虚无和绝望后,没有陷入沉沦和犬儒,仍然在层层灰烬下面找回自己内心最初的火焰,靠着那光热照亮黑暗,温暖前行赶路的年轻人,向理想中的光明一点点的靠近。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当然人无完人,鲁迅和黛玉经常被诟病的是他们的心胸狭隘,甚至小题大做。黛玉因周瑞家的分送宮花最后轮到她就使小性子,而鲁迅也给人睚眦必报的印象,比如娶自家表妹的豪门公子邵洵美只因一件小事开罪,便以“有阔太太,用陪嫁钱”出现在鲁迅笔下,虽是才华出众的谦谦君子,从此也不免冤枉地成为教科书里的负面人物。含着金勺的世家子如何理解“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看尽世人脸色的浙东少年心灵创伤,正如大观园的金枝玉叶也没几个能明白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黛玉的不安全感。这童年心理阴影既造就了他们的敏感细腻的心思,也让他们争强好胜,恐为人下,无时无刻不进行自我保护,甚至不免有争名夺利之嫌。可如果有耐心去赢得他们的信任,退去层层的盔甲,在冷漠、高傲和易被误解的外表下,藏着一个再也没有的柔软、炙热、纯粹的美好灵魂,和可托付的善良、赤诚和真性情。鲁迅就是用这样一个灵魂的对待亲人、朋友和素不相识的进步青年,一生不攀权贵,不畏艰险的仗义执言;宝玉或许也是看到了这样一个灵魂,才始终深爱着有性格缺陷的黛玉。在大观园里,还有另外一个人愿意等待与那个灵魂相遇,那就是薛宝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