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 《石涧记》(2)

时间:2021-08-31

参考翻译:

  发现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拎着衣服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皆在椅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到石涧的日子,与石渠相同。

  从袁家渴来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上山到这里的人,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的源头,在石城村的东南,路中间可以游览的地方还有好几个。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险峻,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

 

创作背景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此文便是其中一篇。

 

赏析:

  此文紧承《石渠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七篇。先交代石涧的方位:游览、整修石渠的事已经完毕,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下去到土山的北坡,老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接着描绘石涧的风光,作者用较多的笔墨写石:石涧的泉水比石渠大三倍,横着的石头构成石涧的底,连接两岸。那些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堂屋的基石,有的像筵席上摆满菜肴的碗盏杯碟,有的像用门槛孤开的内外屋。作者用贴切的明喻,把铺满水底的石头描绘得如同一个房舍整齐、家什完备的家庭,充满了生活气恳,散发看屋室的温馨。这里的泉水也奇妙无比:“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这就是说,站在岸上看去,泉水平静地漫布在石上,那微微的涟漪就像织物的花纹;侧耳谛听,泉水叮咚作响,就像弹琴。”连用六个“若”字,比喻形象生动,比喻之外,又生联想。这段文字,使石涧的奇妙一下就显出情味来,这情味是非常悠然、清丽、明朗的。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水中世界,于是作者撩起衣服,赤着双脚,渡水过去。折断挡道的乱竹子,扫除经年的落叶,除去朽烂的树木,清理出一块可以排列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坐下来休息。这时候,交织的水流,激流相掩的水声。都在交椅下面;翠鸟毛羽般碧绿的树木枝叶,鱼龙鳞甲般闪光的石块,都遮蔽在交倚上。这里,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运用借喻和整齐对称的四字句,构思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读起来也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如果说前面作者写的清泉美石,是用视觉和听觉感知的,这里写的则是用心灵感受到的。作者完全沉醉在这奇丽的世界里。自然而然地发出感慨:古代的人难道有谁在这里寻求过快乐吗?今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找的足迹来到这里吗?这两句话,包含着作者的复杂的情感,既有陶醉于自然风光的快乐和满足,又有难言的优伤和哀怨,更多的则是借石润的美好景色来自我安慰。“得意之日,与石渠同”,交代了游览石涧的时间,是和游石渠同一天。

  第二段具体描述了几处游览胜地的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和沿途的风景。从袁家渴过来,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向上游过来,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可以找到的源头。都来自石城村的东南,这一带可以游乐的地方有好几处。再往上走是深山幽林,越来越陡峭艰险,道路太窄不能走到尽头。

  这一篇游记也是写清泉美石,但同《小石潭记》、《石渠记》诸篇比较,有其独特之处:作者善用新颖贴切的比喻来描攀景物,使其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