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的拟问艺术(3)

时间:2021-08-31

  三、李词疑问句的兼格

  李清照词的疑问句,不论反问、拟问,还是设问,都属于艺术修辞手法,即修辞格。然而,它们还时时兼有其他辞格。李词疑问句的兼格,最精彩的是连用,最普遍的是引用。

  疑问句的连用,本来只是辞格的连用,并不算作兼格。可是,李清照为了把道理说得更充分,更有力,把感情写得更强烈,更感人,频频连用疑问句,不仅反问、拟问、设问交错使用,而且常常兼有借代、比喻、比拟、复叠、双关、衬托、引用、婉曲,以及要有两三句才能实现的错综、互文、层递、对仗、对比、排比等修辞格,令人眼花缭乱,顾此失彼。可以说,李清照词的疑问句连用,实际上是辞格的综合运用。如:

  探着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玉楼春》)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鹧鸪天》)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多丽》)

  上面,首例,前一问“南枝”引用李峤《梅》“大庾敛寒光,南枝独早放。”同时它又借代棉花。询问南枝“开遍未?”既是拟人,也是婉转心出棉花已开而尚有含苞未放的。后一问语义递进。这两句又是肯定与否定的错综。可见。此例兼有多种辞格,恰到好处地配合全篇,表达了赏梅者愁闷而又情不自禁赶早赏梅的独特情怀。次例,两句是互文,也是对仗。“骚人”借代屈原。他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比喻君子美德,惟独没有桂花。李清照很为桂花抱不平,毫不留情地责问屈原,以衬托自己对桂花的喜爱。李清照偏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的桂花,曲折表现自己超尘脱俗的美学观和厌烦官场的争斗、城市的喧嚣,追求宁静而致远的心态。末例,前者拟问,后者反问,前后错综;同时,二者又是肯定与否定错综。作者把物当人来写,又以白菊比喻自己。“泽畔东篱”引用屈原行吟泽畔、陶潜采菊东篱两典,而且暗与自己对比,隐约透出迟暮之感慨。此例也兼用众多辞格,委婉表达对白菊的热爱之情。

  典故深入浅出,既富有生活情趣,又饱含深邃蕴意,给人留下广阔的思考天地,具有如林后飞檐的艺术效果,稍有透露,大有隐藏。李词疑问句,也不乏引用。诗词创作忌模拟,忌堆砌。然而,清照点化前人诗文佳句、典故,使之呈现新貌,即使原封不动引用成句,也能融入自己的作品,不见痕迹,具有“胜蓝”的效果。这样,不仅句子的蕴意丰富,而且语义含蓄深邃,更能感人。如:

  故乡何处是?(《菩萨蛮》)

  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剪梅》)

  肠断与谁同倚?(《孤雁儿》)

  上面,首例是从众多古诗名句化出:

  临归风兮思故乡。(张衡《歌》)

  游子忆故乡。(李陵《录别诗》)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蔡琰《胡茄十八拍》)

  愿为黄鹄兮返故乡。(乌孙公主细君《歌》)

  次例,“锦书”是古代诗歌滥觞的典故。词人信手拈来,轻轻熔炼,明写别后惦念,暗写离情深远。末例,“肠断”引用《搜神记》:“有人杀猿子,猿母悲啼死,破其腹,肠皆断裂。”李清照以此事喻己,生动写出悲痛欲绝的心情和对亡夫的深挚感情。

  综上所述,李清照词的疑问句,清晰可见,形式多样,作用鲜明,表达巧妙。众所周知,思维比感知深刻,但是由思维引起的情感,不一定比感知引起的情感强烈。从整体上讲,唐宋词重在用情感打动读者。李词疑问句是感知的结果,也是思维的结晶,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即感知与思维的统一,它们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因此,李清照词的疑问句,比陈述句曲婉,比感叹句含蓄,蕴涵着沉郁的情思,大大加强了李词的婉约风格。

  内容摘要:李清照词以婉约著称,其疑问句式也体现了李词的艺术风格。李清照词的疑问句,清晰可见,形式多样,作用鲜明,表达巧妙。李清照词拟问,用于想象、启迪思路、抒发感情。李词疑问句,浸透了作者的忧思,体现了情感与思维相融合的一种心理活动,是词人的理想精神与现实社会相碰撞的结晶,浸染着一种悲剧性的美感。因此,李清照词的疑问句比陈述句曲婉,比感叹句含蓄,蕴涵沉郁思想,大大加强了李词的婉约风格。